散篆
成語(Idiom):散篆(sàn zhuàn)
發音(Pronunciation):sàn zh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字或字體的零散、碎片化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散篆是由“散”和“篆”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散指分散、零散,篆指篆刻,篆字是古代印章上刻的字體。散篆形容文字或字體散亂無序,沒有整齊刻畫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散篆常用于形容文字或字體的混亂、雜亂無章的狀態。也可用于形容人的思維或行為無條理、不集中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散篆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描述了漢代篆刻家楊伯峻的篆刻作品,稱其“散篆”。后來,散篆逐漸被引申為形容文字或字體的零散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散篆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文章寫得太散篆了,我都看不懂。
2. 他的字寫得特別散篆,一點都不整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散篆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張印章上的字體被散開,變得雜亂無序,就好像文字散亂無章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篆刻藝術的歷史和發展,了解篆刻家的作品和技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的作業本上的字寫得很散篆,老師批評了我。
2. 初中生(13-15歲):他的書寫很散篆,看起來一點都不工整。
3. 高中生(16-18歲):這篇論文的邏輯很散篆,需要重新整理。
4. 大學生(19-22歲):他的思維方式很散篆,總是跳躍性地表達觀點。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這家公司的管理方式很散篆,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