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據
基本解釋
(1).原來所據之地。《后漢書·荀彧傳》:“復若南征 劉表 ,委棄 兗豫 ,飢軍深入,踰越 江 沔 ,利既難要,將失本據。”
(2).依據;遵循。 郭沫若 《集外·俠情和友誼的紀念》:“我希望 楊君 要始終本據著正確的理論把自己的一生做成一篇杰作。”
成語(Idiom):本據(běn jù)
發音(Pronunciation):běn j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根據、據實。表示依據真實的事實或證據來進行判斷、推理或論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本據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本意是指根據、據實。在使用中,常用來表示根據真實的事實或證據來進行判斷、推理或論證。它強調以真實、可信的依據為基礎,不偏離事實,不憑空臆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本據一詞常用于正式的文書、論文、辯論等場合,用來強調所陳述的觀點或論證是基于真實的事實和可靠的證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外物》:“故有本者,物也;有據者,義也。”這句話中的“有本者,物也;有據者,義也”被后人引申為“本據”的意義,意味著根據和據實的依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本據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本”是名詞,表示事物的根基或本源,“據”是動詞,表示依據、根據。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結論是有本據的,你可以相信他的觀點。
2. 這個論文的觀點沒有充分的本據,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證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本據”與“根據”進行聯想,它們的發音相似,意義也相近。可以通過聯想“根據事實來判斷”來記憶本據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關于依據、證據和推理等方面的知識,以加深對本據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相信老師的判斷,因為她總是有充分的本據。
2. 初中生:在寫作文時,我們應該注意使用本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3. 高中生:在辯論比賽中,我們需要提供充分的本據來支撐自己的立場。
4. 大學生:做研究時,我們要注意收集和分析相關的本據,以保證研究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