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
基本解釋
◎ 干校 gànxiào
[school for cadres] 干部學校。也特指“文革”中按照“五·七”指示精神建立起來的、接收干部和知識分子勞動改造的農場,亦稱五·七干校
關了三年牛棚,住了七年干校。——《結婚現場會》
英文翻譯
1.[簡] (干部學校) cadre school; school for cadres
詳細解釋
干部學校的簡稱。亦特指文化革命期間的“五七干校”。 韋君宜 《憶郭小川寫詩》:“我們那個干校因為大部分人已經調走,要和文化部在 天津 附近的 靜海縣 團泊洼 另一干校合并。”
成語(Idiom):干校(gàn xiào)
發音(Pronunciation):gàn xi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干校是指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小學生被迫輟學或被送到農村勞動,接受再教育的現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干校是由“干”和“校”兩個詞組成的,其中“干”指的是參加勞動,執行勞動任務,“校”指的是學校。干校指的是中小學生因為政治運動或其他原因而被迫輟學,被送往農村接受勞動和再教育的現象。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干校是一種被廣泛采用的教育方式,目的是要改造學生的思想和意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干校這個詞語主要用于描述文化大革命期間學生被迫輟學、被送往農村接受勞動和再教育的情況。也可以用于描述其他類似的教育方式,即強制學生參加勞動以改造其思想和意識的教育方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干校這個詞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該時期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其中包括對學生進行思想改造的運動。學生被迫輟學,被送往農村接受勞動和再教育,這就是干校的由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干校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干”是動詞,表示參加勞動,“校”是名詞,表示學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送到干校接受勞動和再教育。
2. 干校是一種強制學生參加勞動的教育方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干校”與文化大革命期間學生被迫輟學、被送往農村接受勞動和再教育的情景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歷史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干校這種教育方式對學生和社會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爺爺告訴我,他小時候曾經被送到干校接受勞動和再教育。
2. 初中生:我們在歷史課上學習了文化大革命,其中包括干校這一教育方式。
3. 高中生:干校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思想和意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