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變
基本解釋
亦稱“ 土木之難 ”。亦作“ 土木之禍 ”。指 明英宗 被 瓦剌 軍俘虜的事件。 正統 十四年(公元1449年) 瓦剌 貴族 也先 率軍攻 明 。宦官 王振 挾持 英宗 率軍親征,在 土木堡 (今 河北 懷來縣 東) 英宗 被敵人俘虜, 王振 為部下所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術智·鄭公孫申》:“國朝土木之變, 也先 挾王皇為名,邀求叵測。” 明 黃溥 《閑中今古錄摘抄》:“歲己巳,虜人 也先 犯邊,勸上親征者是也,乃沒土木之難。” 明 馬愈 《馬氏日抄·井氣》:“時 王振 擅權,將有土木之禍,水為異,以示象也。”
成語(Idiom):土木之變
發音(Pronunciation):tǔ mù zhī b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建筑物或城市的變化和改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土木,指土地和木材,泛指建筑物和城市;之,表示連接;變,指變化。土木之變意味著土地和建筑物的變化和改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城市或建筑物的大規模改造和變化,也可用于比喻事物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進行了一系列的土木工程,包括修筑長城、修建宮殿和道路等。這些工程的規模之大,使得當時的人們驚嘆不已,形成了“土木之變”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賓結構,主語為“土木”,動詞為“變”。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座城市經歷了一次土木之變,煥然一新。
2. 這個建筑項目將會是一場土木之變,讓整個城市都發生巨大的變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土木之變”聯想為城市的建筑物和道路的變化。可以通過想象城市的建筑物在短時間內發生巨大的變化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深入了解中國歷史上的土木工程項目,如長城、故宮等,了解這些工程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學校經過了一次土木之變,變得更漂亮了。
2. 初中生:這個城市經歷了一次土木之變,變得更現代化了。
3. 高中生: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經歷了一次土木之變,變得更強大了。
4. 大學生:這個項目將會是一場土木之變,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