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民間偏方大全收集古今中外各種中醫偏方以及民間治病偏方近萬個。注:本站偏方均根據民間及網絡流傳整理而成,僅供參考,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治癱名方“補陽還五湯”施杞
【驗案舉例】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案
王某,男,52歲。1983年3月28日,患者因外傷后頭痛、頭暈、目眩、耳鳴、左下肢步行無力痿軟、視物模糊3月余且逐漸加重就診。外院曾用中西藥物無效,囑其手術,因畏懼手術而入院。曾于3月前被人擊傷頭部。初起無異常,稍久日漸加重。頭顱CT檢查提示:右額顳頂部慢性硬腦膜下血腫,中線向左偏移0.4厘米。入院檢查眼底:雙側視神經乳頭水腫明顯,邊界不清,生理凹陷消失,靜脈擴張伴出血。下肢肌張力增高,左下肢肌力4級,膝反射亢進,病理征(+),苔薄白質紫邊有齒痕,脈細弱。治宜益氣活血通絡。
方用補陽還五湯:生黃芪120克,當歸9克,赤芍9克,紅花9克,桃仁9克,地龍9克,川芎9克,每日一劑,連續服用35劑,全部癥狀體征消失而獲痊愈。病程結束復查頭顱CT,顱內血腫已吸收,眼底亦正常。2年后隨訪未見復發。筆者曾用“補陽還五湯”為主治療“慢性硬腦膜下血腫”150多例,治愈率98.5%,療效顯著。“補陽還五湯”是清代名醫王清任(公元1768~1831年)創立,用于中風癱瘓癥的方劑,載于王氏著《醫林改錯》,為后世醫家所推崇,沿用迄今已170多年。現代臨床常用于腦血管病所致偏癱以及各種原因所致偏癱、截癱、單癱、面神經麻痹等屬于氣虛血瘀之患者。也可用于腦動脈硬化、小兒麻痹后遺癥、神經性疼痛、神經衰弱、癲癇等;還可用于冠心并高血壓、肺心并閉塞性動脈硬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下肢靜脈曲張以及慢性腎炎、糖尿并前列腺增生癥等患者。“補陽還五湯”立法宗旨是以補氣為主,化瘀為輔,使用時必須以氣虛者為對象。中風患者應神志已清醒,體溫正常,出血停止,苔白、脈緩者為宜。如脈實而有力,應用大劑性溫而升補之黃芪,則可能加重病情,必須慎重。本方需久服,療效逐漸明顯,病愈后仍應繼續服用,以鞏固療效。現代實驗研究表明,本方功能廣泛,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或溶血栓;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血液流變性和微循環;增加心肌營養性并有強心作用;對急性腦損傷有預防作用;對神經損傷有修復作用;可降血脂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耐缺氧和抗疲勞、抗炎并可提高免疫功能。毒理研究表明本方無明顯毒副作用,使用安全。【按語】王氏首開補氣活血法治療中風之先河,并指出人體陽氣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如陽氣因病虧損,則十去其五致半身無氣,可因氣虛血瘀而患半身不遂。王氏創立補陽還五湯,大補元氣,兼以活血,使虧損之五成元氣恢復,是謂“還五”,而陽氣重新周行全身回復“十全”,故王氏稱此方為“補陽還五湯”。方中黃芪用量可按病狀酌情加減,一般初期可由30~60克開始,逐漸增加,氣虛甚者可用足120克,目前臨床諸活血藥每味藥用量多在6克以上。《家庭用藥》補陽還五湯【原方組成與用法】黃芪四兩(120克),歸尾二錢(6克),赤芍一錢半(4.5克),川芎、桃仁、紅花、地龍各一錢(均3克),用水煎服,如常法。【功能與主治】功能補氣、活血、通絡。主治中風后遺癥,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等。【臨床應用】王氏認為由于元氣虧虛,不能達于血管,使血管無氣、血瘀停留,而產生諸多中風后遺癥,因此其病機為氣虛血滯、瘀阻腦絡。氣虛為本,血瘀為標。本方重用生黃芪為君藥,大補脾胃中氣以資化源,固攝經絡真氣,以節散流,使氣旺血行,祛瘀不傷正氣。當歸尾活血養血為臣藥。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為佐藥,以助當歸尾活血祛瘀之力,地龍通絡,性善走竄,可增強全方補氣通絡功效,使藥力周行全身。諸藥合用,則氣旺血行,瘀消脈通,筋脈濡養,痿廢緩緩康復。
作者施杞:系上海中醫藥學會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脊柱病研究所教授,如有類似問題,可以與作者聯系咨詢。愿天下人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