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罕見野生稻種群亟待保護2015-06-05
- 熱帶魚的體形怎樣形成2015-06-05
- 三十年加拉帕戈斯群島地雀的進化2015-06-05
- 失而復得的珍獸—麋鹿2015-06-05
- 史前巨鱷2015-06-05
- 誰是鯨類陸地祖先2015-06-05
- 碩鼠出色的“排雷工兵”2015-06-05
- 禿鷲體內的神奇微生物2015-06-05
- 網眼中掙扎的大馬哈魚2015-06-05
- 五對南極企鵝產下“馬年寶寶”2015-06-05
- 戲說田蟋蟀2015-06-05
- 小鹟鳥2015-06-05
水稻始祖現身玉林廣西玉林市福綿管理區石山塘路段東面是一大片低洼沼澤地,水面上長滿蓬松茂盛的野生植物,滿眼蔥蘢,連綿不斷。這就是石山塘野生稻區。稻區邊緣長著許多被當地村【全文閱讀】
熱帶觀賞魚雖然體態變化多端,但仍和其他魚類一樣保持著魚類的一切特征。體分頭、軀干和尾3部分。體形有紡錘形、亞紡錘形、卵圓形、橢圓形、梭形、棱形、燕形、近圓形和筒形,等【全文閱讀】
達爾文1835年來到靠近赤道,物種豐盛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島上的13種地雀(finch)。達爾文對這些地雀產生莫大的興趣。這些土褐色的鳥都很小,雀嘴的形狀和大小各【全文閱讀】
麋鹿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體長170—217厘米,尾長60—75厘米,肩高達122—137厘米,體重120—180千克,雌性體形比雄性略小。雌性頭上無角,雄性角的形狀特殊,沒有眉杈,【全文閱讀】
史前巨鱷最新的古生物考察發現,在距今約1.1億年以前,恐龍并非地球上唯一的統治者。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最近在尼日爾的泰內雷沙漠發掘到一具巨型鱷魚的化石。這種鱷魚的【全文閱讀】
最近,《自然》、《科學》、《科學新聞》等幾家世界著名科學刊物都不約而同地刊登了有關古鯨類化石重大發現的研究文章,這項重大發現到底意義何在?對我們了解哺乳動物進化史將會【全文閱讀】
碩鼠出色的“排雷工兵”【全文閱讀】
禿鷲雖屬猛禽,可缺乏鷹、雕那樣捕捉活食的能耐。它的爪子不夠銳利,偶爾捕得一只野兔也難以維持生命,只得饑不擇食,用動物的尸體充饑。食尸時,腐臭的內臟難免污染頭頸部的羽毛【全文閱讀】
大馬哈魚是溯河性魚類,主要有6種:大馬哈魚、駝背大馬哈魚、紅大馬哈魚、大鱗大馬哈魚、孟蘇大馬哈魚、銀大馬哈魚。【全文閱讀】
大連圣亞海洋世界南極企鵝中第一對金圖企鵝夫婦產下兩枚蛋之后,共有5對金圖企鵝產下10枚愛情結晶。近日,記者聞訊匆匆趕到大連圣亞海洋世界,看到工作人員正在為企鵝清理生活環【全文閱讀】
田蟋蟀【全文閱讀】
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生物系的專家發現,小鹟鳥在初戀之前需要成年鹟鳥的指導,否則小鹟鳥無法掌握談情說愛的基本功。這一發現對研究鳥類習...【全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