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決戰電視劇觀后感600字 觀《大決戰》歷史革命劇心得體會
我們這代人生活在沒有戰爭,沒有饑寒交迫的年代,過著小康生活,有書讀,有飯吃,很多人都不太清楚這樣的生活怎么來的,很多人都處于一個安于現狀的狀態,過一天是一天,不如看看歷史劇感受一下革命時代的生活吧!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觀《大決戰》歷史革命劇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參考。
觀《大決戰》歷史革命劇心得體會(一)
為了配合學校發出的熱愛家鄉、迎接國慶六十周年活動,我在暑假專門觀看了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大決戰I——遼沈戰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這場戰役中最慘烈的一場戰斗——塔山阻擊戰。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錦州與錦西之間一個有著百多戶人家的村莊,稱塔山堡。1948年遼沈戰役錦州之戰打響,塔山是錦西至錦州的必經之道,是國民黨軍西進兵團馳援錦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北我軍堵住國民黨援軍的必爭之地。敵我兩軍在這里進行了生與死的搏斗。當時的東北野戰軍第4、第11縱隊等為保障主力奪取錦州,在這里對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阻擊防御作戰。這次戰斗,從1948年10月10日開始,至10月15日結束,戰斗打得異常慘烈,解放軍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錦州的國民黨救兵,為遼沈戰役的關鍵——錦州贏得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先機。戰斗共進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約100米,共殲滅國民黨軍計6549人,從而保障了我軍主力攻克錦州作戰的勝利。錦州攻克之后,長春的國民黨守軍起義,衛立煌逃走后,沈陽的守軍投降,緊接著我們有攻克了營口。遼沈戰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47.2萬余人。這一戰后,國民黨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主席毛澤東信心十足地說:“這樣,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只需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遼沈戰役結束后,又經過了平津戰役、淮海戰役,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中國人民解放軍終于取得了最后的勝利!遼沈地區這片曾被鮮血染紅的土地,如今國泰民安、生活幸福,我們相信英雄們鮮血不會白流,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觀《大決戰》歷史革命劇心得體會(二)
今天我們有幸觀看了歷史題材的電影——《大決戰第一部——遼沈戰役》,影片中氣勢恢宏的戰斗場景、催人淚下的犧牲精神時刻提醒著我現今美好興奮的生活來之不易,這是我們的革命先烈用熱血之軀鑄就的幸福,用滿腔的熱情換來的安逸。他們生活在吃不飽、穿不暖并備受壓迫的環境中還能毅然為了國家犧牲小我、奉獻國家,那成長在幸福搖籃中的我們不是更應該為了國家努力學習嗎?我們要時刻銘記先烈的貢獻精神,努力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看完后,我又上網查看了遼沈戰役的的相關內容,此次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遼沈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2萬人。人民解放軍從此在數量上也對國民黨軍隊有了優勢,使中國革命形勢發展到一個新的轉折點。
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擊戰還有那些反映中國共產黨精神的種種細節。毛爺爺和戰友們開玩笑,一點架子都沒有;我軍戰士為打仗而挖戰壕時,老百姓挑來了自家的木箱當擋板;在戰斗中,戰士們奮勇搏擊,哪怕年齡小,也要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獻出自己的生命。而國民黨則顯得失去了民心,將自己擺在一個過高的位置上,上下層之間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團結勾心斗角只能讓內部變得混亂,蔣介石與衛立煌始終沒能達成共識,反而專斷獨行,最終的下場不言而喻。相比之下,毛主席在面對林彪的反對意見時,運用管理的藝術,在不影響局勢的情形下,加以引導來達到戰略統一,并發揮各成員之長,取得最大的效益。
勝利是用鮮血換來的,這場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有無數革命先烈埋骨東北。雖然是一場勝戰,但卻十分不易。我們要始終記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學習他們的精神,走好以后的路。
觀《大決戰》歷史革命劇心得體會(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周年,同時也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勝利**周年。關于三大戰役的記錄,我認為最為經典的當屬1991年拍攝的《大決戰》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時間陸續重溫了一遍?!哆|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其中我認為最震撼的要屬《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延伸來說,為什么人民解放軍能夠戰勝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軍隊?以前只在歷史書中劃過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但具體來說,決定解放戰爭勝利的有很多,我認為關鍵一點在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并進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在主觀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用戶,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客觀上使得原本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力得以釋放出來。這樣就是數以萬計的農民在主、客觀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能夠奔赴前線,支援解放軍在廣闊的華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陳毅講: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子推出來的。一方面土地改革深入人心,得到了群眾的支持和認可,進而在進行軍事動員和隊伍補充擴編時,每家每戶愿意讓自家的“壯小伙”應征入伍;另一方面,土地革命解放了生產力,原本干一年才能吃個半飽的農戶(一半甚至更多的勞動所得可能要交給地主),現在在農忙時期積極耕作勞動所得便能超過以往的整年,這樣在農閑時期,解放區就可以發動大量的勞動力形成一支宏大的支前力量。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二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戰爭成功了。至于其他類似“戰爭藝術”種種(蔣介石隨時都能飛往前線,坐鎮指揮,當然還是幫倒忙;毛澤東則審時度勢,放手前線成立“總前委”,以便“便宜行事”),只不過是縮短(或延長)了戰爭的時間的“把戲”罷了(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但過分強調軍事指揮的重要性,特別是將國民黨部隊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于蔣介石的失敗指揮上,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嘛。)。
貫徹群眾路線、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今依然熠熠生輝。
觀《大決戰》歷史革命劇心得體會(四)
20_年7月1日上午10時,補連塔選煤廠組織員工觀看了“慶祝建黨100周年大會”現場直播。下面談談我個人觀看完畢后的感受。 從讀書時期到參加工作以后,一直很少有機會能夠一次性從頭到尾徹底的觀看完黨中央的政治會議,今天我和我的同事們領導們將“慶祝建黨100周年大會”直播全部觀看完畢,觀看完畢時已經將近中午12點鐘,但是我們當中沒有一個人提前退場,甚至我自己都沒有感覺到往日這個時間點應該有的饑餓感,完全沉浸在一種激動與驕傲中,仿佛自己身處北京的人民大會堂。
100年來,中國共產黨由小變大,由弱變強,領導中國人民沖破重重難關,奪取了革命斗爭和經濟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勝利。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領導全國人民改革開放,奮斗進取,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
歷史的塵煙,掩蓋不住世紀的風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無數先驅者已將希望的種子撒向人間,綻開了一片爛漫的紅色。彈指一揮間,上下越千年,黯淡與輝煌、幻滅與再生,永恒的悲愴與不朽的豪情,貫穿于這一清晰的脈絡。這便是我們的黨堅韌求索的過程,我常常在心里重復著這幾句話,每一次都熱血沸騰,胸膛里燃燒著對祖國的熱愛。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我深深地為我們欣欣向榮的國家而感到榮耀、為我們不斷求索、不斷前進的政黨而感到驕傲,更為能夠投身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現代化建設而感到自豪。滔滔沅江邊,巍巍陽山下,我無數次重復自己年輕的誓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這是一種實現理想的熱烈情感,是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是生命潛能的充分迸發,是腳踏實地的不懈追求。是的,我愿將青春和熱血奉獻給太陽底下最美好的事業,懷著這種追求,捧著這顆恒心,帶著這股力量,我將不斷向著新的目標破浪前進。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大決戰》歷史革命劇心得體會,想要了解更多優質的觀《大決戰》歷史革命劇心得體會,請大家多多關注“查字典范文網”。
【大決戰電視劇觀后感600字 觀《大決戰》歷史革命劇心得體會】相關推薦文章:
電視劇大決戰觀后感1500字 電視劇《大決戰》觀后感范文四篇
上一篇: 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微黨課心得體會 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微黨課第六期心得體會 下一篇: 2021防汛救災應急預案 防汛救災工作簡報范文(最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