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后重走天路心得體會 70年后重走天路個人感悟
路之路:新中國70年入藏交通史 中印雙方在邊境地區的較量仍在持續。 印軍開展了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軍事后勤行動,大有與我軍展開長期對峙之勢。為了大家學習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70年后重走天路心得體會 70年后重走天路個人感悟內容,以供參考,一起來看看!
70年后重走天路心得體會1
1950年初,解放軍第18軍奉命從四川進軍西藏。當時的公路只能從成都通到西康省的省會雅安。
毛主席指示,部隊開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物資就運到哪里。
于是,進藏的第一條公路—康藏公路就開始修建,解放軍將士、工程技術人員、各族民工累計11萬之眾開始從雅安向拉薩推進。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第18軍獨立支隊從蘭州出發,在支隊長范明、政委慕生忠的率領下由北路進藏。當時,汽車只能從蘭州開到青海的香日德,往后連路都沒有,只能摸索前進。
部隊帶著騾馬各3000匹、駱駝3000峰、牦牛1萬頭,12月1日開到拉薩,不到1500公里的行程,帶著的牲畜就損失了三分之二。
雖然部隊開進了西藏,但3萬大軍的后勤補給很難跟得上。
而當地的反動勢力卻對駐藏部隊進行經濟封鎖,揚言要把解放軍“餓絕困死”。
慕生忠后來回憶說,當時西藏的物價,1個銀元買8斤牛糞,8個銀元買1斤咸鹽,1斤銀子買1斤面。
解放之初的西藏,藏民還飽受農奴制的壓迫,解放軍喊出“寧愿餓斷腸,不吃藏民一只羊”的口號,他們開荒種地、勉強維持開銷。
1953年春,西藏遭遇了空前的糧食饑荒,幾萬駐藏部隊隨時面臨斷糧的風險。
后勤怎么辦?
5月,西北局成立西藏運輸總隊,慕生忠擔任政委。
沒用多長時間,200萬斤糧食從全國各省征集到位。27000峰駱駝從內蒙、寧夏、甘肅等地向雪域開拔。
駱駝雖然能縱橫沙漠,但在雪域冰原上卻只能艱難前行。
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風火山附近,一條峽谷里遍布著幾百具駱駝的尸體,慘不忍睹、臭氣熏天。
千里浩蕩的運輸線上、經常能看到駝工坐在駱駝的尸體旁愁眉苦臉、不知所措,甚至捶胸頓足、失聲大哭。
當200萬斤糧食在來年的開春運到拉薩時,已經有4000峰駱駝倒在了運輸線上。
后來的人說,去西藏再也不迷路了,沿途的駝骨,就是路標!
如此險惡的交通,非修路不可。
有人會問,當時不是已經在修川藏公路了嗎?
確實在修,慕生忠去北京領運糧任務時,就是帶著一名馬夫、騎馬沿著還在修建的川藏公路從拉薩走到成都。但這一走,就是42天。
慕生忠親身體驗后認為,川藏公路有很多先天的弱勢,冬季大雪封山、夏季濃霧彌漫、大雨滂沱之下很容易造成塌方險阻。而且,盤踞在崇山峻嶺間的川藏公路彎多坡陡、海拔落差極大。
川藏線上的艱難跋涉,再加上后來北邊運輸線上的皚皚白骨,這讓慕生忠下定決心,必須修一條從青海進藏的公路。
然而,國家當時正在修建川藏公路,并無從青海修建進藏公路的設想。
無奈之下,慕生忠找到剛從朝鮮回來的老首長彭德懷。
彭總凝視著眼前的地圖,用手在青藏高原上比劃著說道:
“這么大的一片國土卻沒有一條公路,還是空白!”
彭總指示慕生忠:要以戰略眼光完成任務!
在彭總的努力下,中央撥給慕生忠30萬元、10名工兵、10輛卡車、1200把鐵鍬、1200把十字鎬、150公斤炸藥。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帶著1200多民工來到格爾木,他們要把路從這里修過昆侖山口、修到拉薩。
如今的格爾木,是青海第二大城市。而當時的格爾木,是一片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舉目環視,沒有一棵樹。
他們在空地上搭起六頂帳篷,為了防御野狼的突襲,又在帳篷周圍壘起兩米多高的圍墻。
這就是格爾木這座城市最初的形態。
無論是工程的推進、還是后續的公路維護,都需要一個后勤基地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投入。而格爾木是入藏的起點,為長久計,必須要開發格爾木。
在修路開始前,慕生忠就號召民眾把從湟源運過來的14萬株樹苗種在格爾木,誓言要在這里安心、扎根。
修建宿舍、開墾荒地、為職工子女開辦學校……用慕生忠的話說:
“要做好一個同志的工作,就必須要做好他老婆的工作,要做好他老婆的工作,又必須從他的孩子做起”。
有了基地,前線的施工隊伍就可以大舉推進。
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修建公路,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戰。
筑路工人們呼吸著稀薄的空氣、忍受著酷烈的嚴寒,很多時候連火都點不著、水也少不開,在這種極端的環境里,別說是工程作業,就連正常的行進都是不小的挑戰。
開工沒多久,很多工人由于新鮮蔬菜供應缺乏,導致身體發腫、腿現紫斑、出水流膿、疼痛難忍,直到吃了留守格爾木的同志帶來的水蘿卜,病情才得到緩解。
遠方是高聳的雪山,腳下是堅硬的凍土,每年的土壤凍結期長達七八個月。在有些地帶,一鎬掄下去,只能鑿一個核桃大的疤。
身為總指揮的慕生忠身先士卒,曾有一次為了搶修被大水沖垮的路面,他在刺骨的冰水里泡了整整10個小時;賣力氣掄大錘也不例外,他和工人們一樣,16斤的鐵錘,一掄就是七八十下!
自5月11日開工算起,僅僅79天,慕生忠就帶領工人們穿過昆侖山口、把路修到了可可西里。
此時,30萬元的預算也花完了,慕生忠再一次趕往北京。
這一次,慕生忠拿到了200萬元的撥款,還有100輛大卡車、1000名工兵。
齊裝上陣的施工隊伍繼續向拉薩挺進,翻越海拔5320米的唐古拉山、海拔5000米左右的頭二九山和風火山,跨過楚瑪爾河、秀水河、通天河、沱沱河……
雪域冰原、高山深水,到處都是都是極難逾越的天險。
逢山開路、遇水疊橋,這點兒困難擋不住慕生忠。
他在自己的鐵鍬上刻下“慕生忠之墓”5個字。
他說:“如果我死在這條路上了,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我的頭一定要朝著拉薩的方向。”
總指揮尚且如此,工人們怎能不奮勇向前?
12月15日,慕生忠帶著2000多名筑路英雄、開著100輛大卡車到達西藏,慕生忠成為第一個坐汽車到拉薩的人。
12月22日,慕生忠的部下齊天然打通了從敦煌到格爾木的公路。敦煌,正是彭總當年用手在地圖上比劃出的直通藏南的交通大動脈的起點。
此時,格爾木南通拉薩、北接敦煌、東連西寧的公路全線貫通。
從青海西寧至西藏拉薩,全長1937公里的青藏公路終告落成!
此舉終結了從我國內陸進入西藏沒有通道的歷史。
在短短7個月零4天的時間里,慕生忠將軍能夠帶領一兩千人在“世界屋脊”上鑄成“天路”,如此功績,是人類筑路史上絕無僅有的一筆!
青藏公路的建成,讓我們有了發展西藏的能力、讓我們有了鎮守邊疆的能力、讓我們有了對印度發起反擊的能力。
青藏公路光修通就完了嗎?
其實遠遠不夠。
我們花了7個月時間修通的青藏公路,只是一條鄉村級別的砂石路,路況險峻、通行條件極差,其行車時速只能達到每小時20公里。
而且,由于自然災害的頻發,隔三差五就會造成路面中斷。要想保障線路暢通、必須常年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維護、保養。
一直這樣下去可不行。
1974年,國家下定決心,按照二級公路的標準,將青藏公路改建為瀝青路面。
4年后,青藏公路西寧至格爾木路段782公里的瀝青路面改建完成。
而格爾木至拉薩路段,由于地質環境復雜,國家組織了科研、測量單位共同參與改建,到1984年底也完成了70%的工程量。
在如此高海拔的凍土地帶鋪筑瀝青路面,與當初修路一樣,都是人類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壯舉。
1985年8月,青藏公路全線改建工作大功告成,每年的運輸成本當即就可減少5000萬元。車流量也漸漸高了起來,行車速度翻為原先的3倍,也就是每小時60公里。
在沒有鐵路的時代,青藏公路承擔起85%以上的進藏物資運輸和90%以上的出藏物資運輸任務,被稱為“西藏的生命線”。
70年后重走天路心得體會2
在四條進藏的公路中,除了最先落成的青藏線之外,還有川藏、滇藏、新藏三條公路。
我們開頭說過,川藏公路在1950年就最早開建了。
11萬筑路工人用鐵錘、鐵鎬、鐵鍬鑿開懸崖峭壁、斬斷大江大河。
他們穿越橫斷山脈中二郎山、折多山等14座大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等眾多江河;橫穿龍門山、青尼洞、瀾滄江、通麥等8條大斷裂帶。
1954年12月25日,也就是慕生忠的車隊開到拉薩10天后,耗時4年多康藏公路也終于建成。
當天,兩條公路的通車典禮在拉薩舉行。
據說有人算過,修康藏公路花的錢,當時可以買1300架噴氣式戰斗機、或者可以在成都買30億斤糧食。
當初修路的時候,藏族老百姓是趕著成群的牦牛給施工隊運物資,等路一修成,他們看著一只只不吃草又跑得快的“鐵牦牛”開進拉薩。
1955年西康撤省后,康藏公路與1930年代修建川康公路合并為川藏公路。
其實,1954年建成的康藏公路,只是后來的川藏公路的北線路段。
南線路段是直到1969年才建成。
川藏公路南北兩線從成都—雅安—瀘定—康定—東俄洛的路段是重合的,東俄洛之后,南北兩線分開。
北線經昌都、那曲然后南下通往拉薩,全長2412公里,被列為國道317線;而南線由巴塘、林芝通往拉薩,全長2146公里,被列為318國道的一部分。
川藏公路建成后,同樣也需要不斷地維護與改造。
但自1977年起,此后的7年間,維護工作一度中斷,川藏公路平均每年癱瘓的時間長達164天以上,1985年癱瘓時間達到9個月。至1992年,全線每年平均癱瘓半年左右。
1985年以后,為了鞏固邊防并拉動地區經濟,川藏公路的保養維護與升級改造工作再度恢復,一直到今天。
川藏線上汽車的笛聲在大川大河間激蕩、正如古時茶馬古道上的鈴鐺聲響在崇山峻嶺間婉轉悠揚……
曾經的茶馬古道,從成都到拉薩,靠馬匹馱運運輸物資,走一趟至少得要幾個月的時間,而川藏線通車并改建后,單程僅僅需要三天時間。
古代的茶馬古道分為川藏線和滇藏線,所以除了四川,云南與西藏的聯系也是自古就有。
1950年9月,同樣是為了進軍西藏、鞏固西南,并同時考慮到云南與西藏的經濟發展,滇藏公路的建設工程開工上馬。
不到一年時間,麗江至下關等路段打通。
但是,由于西藏的解放,滇藏公路的建設也就被擱置了。
1956年8月,為了保證西藏形勢的穩定,滇藏公路第二階段工期開始。
到1960年底,香格里拉至德欽、德欽至西藏鹽井等路段修通,但是后來,德欽至鹽井段的公路因大水而中斷。
1967年6月,德欽至鹽井路段又被重修,之后又從鹽井修至芒康。
1973年7月,滇藏公路全線修通。
滇藏公路全長1930公里,要穿越橫斷山脈、跨過金沙江和瀾滄江,還要翻越海拔4200米以上的白芒雪山和紅拉雪山,全程40%的路段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
在橫斷山脈的崇山峻嶺間施工,山高谷深、地勢起伏極大,也正因如此,滇藏公路才前前后后耗費了20多年的時間才打通。
即使打通,其路況也極為糟糕,滇藏公路全線路段多為四級公路甚至等級更低,維護保養起來也十分麻煩,所以在滇藏公路建成之后的數十年里,其保養升級工作也一直在進行。
1983年,云南省公路局號召職工開展“三小”運動,即通過“改一個小彎、降一個小坡、加寬一小段路基”來一點一點提升滇藏線相關路段的公路等級。
2000年以后,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滇藏公路沿線的相關路段等級也在逐步提升,更高級別的公路改造升級方案也紛紛提上日程。
最后再說新藏公路。
1950年5月,王震司令員下令,擔任進藏任務的獨立騎兵師在進藏時,同時負責新疆和田至西藏阿里地區的道路勘探任務。
1956年3月,經過數年的反復勘探之后,新藏公路正式開工。
一年半之后,從新疆喀什葉城縣到西藏阿里地區全長1179公里的新藏公路建成通車,實際工期只有最初計劃的一半。
新藏公路要穿越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大型山脈,全線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其中海拔5000米以上的路段有130公里。
由于沿途全是荒漠戈壁、永久凍土層或者積雪覆蓋的崇山峻嶺,當年在這種高寒缺氧的無人區修路,只能修出簡易的砂石公路,甚至最窄的地方只有2.5米。
當新疆軍區的車隊趕到阿里地區的首府時,附近上百公里范圍內的很多群眾都趕著牛羊前來慶賀。
新藏公路通車之后,又出于戰略考量,將新藏公路通到阿里地區的最南端,也就是中、印、尼三國交界處的普蘭縣。1958年9月,經過半年時間的修建后,248公里的簡易公路通向普蘭縣。
新藏公路的開通不僅有利于邊疆的穩定,更對西藏阿里地區的經濟起到巨大的拉動作用。
改革開放以前,阿里地區90%的進出物資都是靠新藏線運輸。
1985年,新藏線平均每日通車174輛、高峰時期達到290輛,全年運入民用物資12萬噸、運出羊毛等物資2000噸以上。
同時,藏北地區是雪災多發地,每次發生重大災情,南疆軍區就可以緊急協調物資運入西藏。
山體滑坡、大雪封山這些災害挑戰,對于新藏公路來說也是家常便飯,甚至有時還會遭遇特大洪水的襲擊。
每有道路中斷,養路工人和解放軍戰士總會第一時間奮戰在第一線。
2010年,新藏公路新疆段第一次實施等級改造,全面按照二級、三級標準改建瀝青路面。經過整整兩年奮戰后,經改建的公路已于2012年8月底通車。
無數筑路軍民和養路軍民的奮戰,為的就是從各個省份、各個方向將公路通入西藏,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發展西藏、鞏固邊疆。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70年后重走天路心得體會 70年后重走天路個人感悟全部內容,如果喜歡請持續關注“查字典”。
上一篇: 中國向世界的4個莊嚴宣告心得體會 這莊嚴的宣告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呼起來 下一篇: 2021年創業策劃書格式模板范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