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自信的感悟 堅定中國發展道路自信的心得體會
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道路是最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幾篇中國道路自信的感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道路自信的感悟1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近代以來由于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由于長期的動蕩和戰亂,我們國弱民窮,人民生活極為窘迫。直到改革開放之前,人們生活還普遍處在比較貧窮的狀況,還沒有整體上解決溫飽問題。富起來就是改變經濟文化落后狀況,首先是解決人民基本生存的溫飽問題,并進而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新時期使我們逐漸富起來了。鄧小平最標志性的話語就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從理論上糾正了對“富”的偏見,明確了對“富”的追求:“不能有窮的共產主義,同樣也不能有窮的社會主義”;“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發展上,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改革開放初的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而今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自豪地指出,“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
在人民生活上,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改革開放初的171元增加到2.6萬元。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糧票、布票、肉票、魚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業券等百姓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票證,已經進入了歷史博物館,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當然,對中國來說,富起來還不是過去式,而是進行時,我們還要不斷地提高總體水平,還要突出地解決共同富裕問題。
新時期富起來是在改革開放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富起來。毛澤東曾提出“以蘇為戒”,走一條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鄧小平在總結吸取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了新的思考和實踐,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成功開辟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看一個國家的道路好不好,最終要落腳到發展成就上來。今天的中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科技實力、國防實力顯著增強,人民意氣風發,發展日新月異,社會活力迸發,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能夠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發展成就,走出了正確道路是根本原因”。毫無疑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光輝道路。
中國道路自信的感悟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重大成就。新時代我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新時代就是要強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使命。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重點,歷經站起來富起來,新時代最突出的就是“強起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新時代的總目標是“強國”: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此各個方面都要強起來,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文字上直接出現了12個強國目標:制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貿易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還有3個“一流”:一流企業、一流大學、一流軍隊等。強起來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問題,反復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道路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富民強國的正確道路。沒有正確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偉大的夢想都不能實現。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發展中國、穩定中國,這是一條通往復興夢想的人間正道。
中國道路自信的感悟3
2019年是地方人大設立常委會4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40年來作出的重要貢獻,對做好新時代地方人大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對做好新時代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如果說,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是“中樞系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就是其在社會基層的“毛細血管”。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有關決議和地方組織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邁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建立的探索創新之路。40年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為地方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對地方人大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推進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上展現更大擔當作為。
永葆與時代同頻的正確方向力,就要牢牢把握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條根本線。人大工作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和維護黨的領導地位是推進人大事業的必然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大設立常委會,是發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一個重要舉措,是維護人民當家作主地位的制度創新與保障。推進新時代地方人大工作,堅持黨的領導是應有之義。把握正確政治方向,要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強化人大自身建設。健全建強地方各級人大工作機構,提高人大依法履職能力;堅持德才兼備、加大培訓力度,從嚴建設地方人大工作的高素質干部隊伍,不折不扣落實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認真貫徹人大工作的根本遵循。
永葆與實踐同步的科學前進力,就要精準對接決策與實際這兩塊結合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如何科學揮動“指揮棒”,統籌協調好地方工作力量,關鍵在寫出“好樂譜”。在黨中央的主基調下,將地方黨委貫徹落實黨中央大政方針的決策部署“譜曲”,以地方實際“作詞”,讓地方人大工作在黨的領導下、依法依規、實事求地推進,防止“一刀切”等與人民意志不符的情形出現,違背民主集中制原則。既要注重總結創新提高,把守正創新貫穿工作全過程。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倡導“微創新”,相繼將六項法規提請代表大會審議表決,實現大會立法常態化。更要強調交流合作進步,地方各級人大增進縱向上的交流、橫向上的協作。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建立“混合編組、多級聯動”的代表活動機制,提升代表履職能力,更好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攻堅任務,服務地方發展大局。
永葆與人民同行的根本生命力,就要確保立穩立法監督與代表這三個基本點。人大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人民更有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進一步加快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為實現全面依法治國固本強基。不斷發揮地方人大在推進治理方式現代化上的積極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制度保障,《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讓城市生活更美好。進一步增強監督實效,維護法律權威和公平正義。江蘇省各級人大抓住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等重難點,持續跟蹤監督,采取省、市、縣人大協同聯動,增強了監督實效。地方人大監督工作要奔著問題去、盯著難題想、帶著方案干,構建監督大格局。充分發揮代表作用,深入推進“人大代表之家”“代表工作站”建設,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手段讓代表與人民溝通更密切、聯系更方便、工作更務實,為基層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
壯闊40年,中國民主之路越走越寬廣。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擔負起憲法法律賦予的各項職責,下一個40年,我們必將行穩致遠,展現人大制度的更大優越性、彰顯人大工作的更強生命力、開創人大事業的更好新格局。
中國道路自信的感悟4
6年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劍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藍圖,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課題。6年后,站在新中國70周歲誕辰的新起點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度為人類制度文明獻上了與時俱進的“中國范本”,掀開了中國制度現代化道路的嶄新篇章。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一定同時伴隨著內部制度的巨大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制度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使黨和國家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振,事業格局為之一新。然而,制度建設之路并非一條康莊坦途,其現代化進程越是向前推進,便越是接近“無人區”,越需要拿出自信、勇氣和毅力,踩準走實每一步。
制度現代化之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勇敢者之路。恩格斯說過,社會主義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對變化的清醒認識、對革新的無懼無畏,構成了“中國之治”的精神內核。回顧以往,敢為人先、勇于擔當與創新發展總是相輔相成。雖然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之中,我們也走過一些彎路,犯過一些錯誤,但最終還是“殺出了一條血路”,趟出了一條新路。要推動制度建設始終向前,確保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立得更穩更牢,就絕不能為任何風險所懼,被任何干擾所惑。只有以“經常自我革新”的氣魄去走這條現代化的道路,中國的治理體系才能夠在一次次歷史的風浪中日趨成熟,治理能力才能夠在一番番時代的考驗里愈練愈強。
制度現代化之路,是一條適者生存的求實者之路。好制度不是“飛來峰”,不會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經過一個世紀的革命與戰爭,經過70年的建設與探索,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最好的永遠是最適合的那一個,而最合適的,必始于實踐,源于積淀,勝于堅持。拋開卑微的“西方施舍”,放下不切實際的“理想國”之夢,在選擇中審慎“拿來”,在自信中與文明“交融”,我們才有了今日這套既與世界潮流相應,又不失獨立精神、民族風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只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始終在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上前進,是制度現代化建設所必須遵循的不二法門。
制度現代化之路,是一條眾人拾柴的團結者之路。古往今來,國家治理都是一項涉及多主體、多領域的復雜系統工程,特別是在中國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單靠一個政黨、一方政府的單打獨斗,難以形成推動整個社會持續穩定發展進步的長效力量。古語云,上下同欲者勝。聚焦最大公約數,畫好最大同心圓,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也是這種制度優勢得以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制勝法寶。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只有通過民主協商、公眾參與、社會協同等多種方式編織動員網絡、整合各界力量,調動各方資源,切實凝聚全社會推動改革發展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辦成辦好制度保障這件大事、要事。
風物長宜放眼量,厚積已到薄發時。我們相信,積蓄了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必將在邁向現代化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堅強有為。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道路自信的感悟四篇了,想要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持續關注本網站。
【中國道路自信的感悟 堅定中國發展道路自信的心得體會】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在守正創新中堅定制度自信心得體會范文精選4篇 下一篇: 訓詞精神心得體會警察 如何貫徹警察訓詞精神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