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5周年祭 一座城市的生命記憶
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國軍民在抗震斗爭中用鮮血、生命和艱苦卓絕的斗爭,共同鑄造的民族之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山大地震45周年祭 一座城市的生命記憶內容,以供參考,一起來看看!
一座城市的生命記憶
在步入耄耋之年的常青看來,7月28日是唐山的祭日,也是重生的日子。突如其來的地震,讓這座中國近代工業搖籃瞬間變成廢墟。從部隊轉業的常青從廢墟中扒出相機,開始用鏡頭聚焦震后唐山。
老人一直不認為自己是合格的記錄者——他的照片中幾乎沒有一張遇難者。他哽咽地說,當時雨后廢墟下“流出的雨水都是紅色的”,他按不下快門……
從百年老礦開灤集團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核心區曹妃甸,從抗震紀念碑廣場到唐山世園會……40年間,常青用兩萬張照片記錄了這座城市的涅槃。
他還用4張以抗震紀念碑為背景、以震后10年為節點的照片,串起了城市記憶:第一張里有簡易房,寓意重生的唐山剛站起來,百廢待興;第二張有花房,是唐山走出了地震,正奔小康;第三張有朝霞,是飛速發展的唐山,前景美好;第四張有巨龍風箏,象征轉型后的唐山正走向世界,實現騰飛。
常青感慨:作為“震漏”,忠實記錄城市是對24萬遇難同胞的祭奠,希望照片能讓那段歷史更清晰,背后的抗震精神讓未來人們前行更有力。
震后很長一段時間,輪椅上的姚翠芹仍然無法走出陰影。她和常青一樣,曾經也是一名軍人。
地震,讓她成了這座城市遺留下的3817名截癱者中的一員。那時她忍痛向戀人提出分手,“一點點兒活”。
目睹癌癥患者離去前頑強生活的經歷,讓她重新“以人活著的姿態面對生”,至今已出版4本地震內容相關散文集。書中她寫道:“‘七·二八’既是我的蒙難日,又是我的再生日。”
花甲之年的姚翠芹告訴記者,地震給了唐山人特殊的記憶和精神。如今,倒下的唐山早已站了起來,這份記憶和精神也不應被遺忘。
她堅持寫書,就是希望以地震幸存者身份,給城市留下些有用的記憶。
已經離世的抗震英雄李玉林,仍會被市民時常提起。震后他與工友飛車進京,成了把災情馳報中南海的第一人。他回來才得知,父母等14位親人在地震中遇難。
他的妻子孟慶芬說,這成了李玉林一生中的痛,每一次提及地震他都會心痛、流淚。
地震后的前30年,李玉林到各地做地震報告983場次,宣傳唐山抗震精神。妻子回憶道:他活著時經常說,時間或許會淡忘歷史,精神卻能書寫永恒。
談及地震帶來的痛苦,從事教育工作的趙以松說,這是常人難以理解的。因為那份記憶“實在太痛苦”,有時他甚至想忘記,卻無法忘記。
地震中,新買的立柜讓他的家人幸免于難,而居住的40人大院只剩下了16人。他說,災難面前所凝聚成的抗震精神,也成了他們那個時代人特有的記憶。
地震30周年時,趙以松重拾畫筆,主動“走進”那段痛苦記憶,用畫畫方式講述抗震救災歷史。
他坦言,創作過程很痛苦,有時畫著畫著就哭了。也曾想放棄,后來聽到一些年輕人對此并不是很了解,“硬”堅持了下來。
如今,用94張連環畫連起的唐山抗震記憶早已合集出版,最后一張畫旁,趙以松寫道:今天,我手捧鮮花來到紀念碑前,聊盡慎終追遠的悼念之忱。
28日清晨,許多唐山市民自發來到抗震紀念碑廣場祭奠。鐫刻的碑文記載下那段悲痛歷史:數秒之內,百年城市建設夷為墟土,24萬城鄉居民歿于瓦礫,16萬多人頓成傷殘……
碑文主要撰寫者戴連第說,文章不僅是悼念親人的祭文,更是在悼念所有地震中罹難的唐山“親人”。40年了,人們應該淡忘傷痛,留存精神。
如碑文所書:自1979年,唐山建設全面展開……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鳳凰,奮翅于冀東之沃野。
從2004年起,唐山經濟總量一直高居河北11地市之首。“90后”唐山籍大學生么心悅深刻感受著唐山的飛速發展,她很多同學的家里富了,私家車也多了。
今年,么心悅等11名唐山籍大學生對地震親歷者們的生活進行了調研。她說,唐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讓人震撼,她們要記住、傳承,用精神激勵前行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唐山大地震45周年祭 一座城市的生命記憶全部內容,如果喜歡請持續關注“查字典”。
上一篇: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600字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600字三篇 下一篇: 2021珍愛生命預防溺水直播觀后感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