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范文5篇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2011年,已經是云南農業大學校長的他,決定不再擔任校長,而是選擇加入到扶貧隊伍中。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參考。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一】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干、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2019年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后的面貌。
從事研究的30年來,朱有勇帶領科研團隊開創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的效應、機理和推廣應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創建的“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和技術”和“生物多樣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論”,經過國內外數千萬畝的示范推廣后,獲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標志該成果的學術論文于2000年在《自然》雜志全文發表。
朱有勇寄語農大學子們,“人倦了,天遠了,唯有山水相依,守候著那束透過紅塵的梯田之光。”
與土地相親,與農民相親,是農家兒子朱有勇的普通情懷,也是科學家朱有勇從未變過的人生坐標。因為熱愛土地熱愛農民,他才放棄國外優厚的生活,回到云南搞科研;因為熱愛土地熱愛農民,他獨辟蹊徑找到了作物品種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有效方法,并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樣性控病增產新技術;因為熱愛土地熱愛農民,他才30年如一日地堅守在該科研領域,將這項技術在農村大面積推廣應用,全國11省市累計推廣1.2億余畝,使百萬農民從中受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正如草原上的火在一點一點地燃燒,一點一點地影響著我們這些年輕人。對于創新來說,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2005年獲得國家減少發明二等獎,獲得云南省科技技術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不是憑借著創新精神,他怎能獲得如此高的成就。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創造力的果實。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反思,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坐,我想,可以從朱有勇身上得到啟發。
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斗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跡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二】
用知識改變農民命運的院士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5天前,他還是一位在西南邊_拉祜族自治縣村寨忙于種植冬季馬鈴薯的“農民”。5天后,11月29日,他在北京接受頒獎成為全國時代楷模。30多年來,他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余畝,成為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范。近5年,他又在云南普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躬耕山野科技扶貧,讓上千農民學會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種植技能,帶動了一批深度貧困中的拉祜族群眾脫貧致富。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跪在泥土里的農業科技工作者2016年,朱有勇帶領中國工程院的專家和云南農業大學創新團隊,在瀾滄竹塘鄉蒿枝壩開展100畝冬季馬鈴薯示范種植,當年平均每畝為農戶增收3000至5000元,至2019年在全縣已推廣種植1萬畝。朱有勇團隊還應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瀾滄示范種植7305畝,帶動三七種植農戶749戶,每戶平均增收2.5萬余元。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三】
“朱有勇院士不僅僅在科學研究中開拓創新,在科技扶貧的思路和方法上也勇于探索。他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將‘扶志’和‘扶智’結合起來,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云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帶頭人。”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處處長王暉表示,作為農業科研機構的一員,科技扶貧也是自己應盡之本分,不但要學習朱有勇院士60多歲高齡還牢牢扎根貧困地區,以實際行動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更要將他探索的模式和經驗運用到工作中,為我省脫貧攻堅取得勝利作出更大的貢獻。
“幾年來我不僅課堂上聽到朱有勇院士親口講他在瀾滄科技脫貧致富的事,更在蒿枝壩實地親眼看到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貧的成績。朱有勇院士以個人魅力、用科技的力量,踐行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實際行動,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樣板。”云南大學農學院院長胡鳳益認為,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跡是云南大學農學院學習的榜樣和楷模,將會激勵著全院師生踏實學習認真學習,把學到的農學知識應用到云南農業經濟建設主戰場中,把論文寫在云嶺大地上。 “朱有勇院士讓三七種植回歸山林,回歸自然,種植全程不用農藥、化肥,解決了三七生產面臨的高產低質、農殘超標、連作障礙等問題,了三七無地可種的窘境。讓中藥材造福蒿枝壩村的百姓,通過中藥材的保護和產業種植,增加蒿枝壩村這個貧困村的農民收入,讓中藥材真正能造福一方百姓,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金航為朱有勇院士由衷點贊。
云南農職學院農學院教授、云南省現代農業玉米產業體系試驗站站長趙燕認為,作為一名長期從事農業教育的科技工作者,要像朱有勇院士一樣,做到身上有土、腳下有泥,把汗水灑在田野;既要把知識傳授給面向“三農”服務的大學生,也要把農業技術教給農民,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四】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群眾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對所有扶貧工作者吹響的進攻號角。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已經進入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我們需要更多的“朱有勇”。
朱有勇,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會種莊家的農民”,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成為人民群眾心中最美的“農民院士”。
為民謀福,他有著強烈的擔當精神。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要有擔當,他說:“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科技扶貧上,在大山深處“最窮的地方”灑下一名老黨員的血汗。敢于擔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精神特質,也是我們黨能夠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重要原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必須有一代人的擔當。當前,脫貧攻堅決勝時期,更是呼喚著共產黨人的擔當。我們要積極學習朱有勇院士的擔當精神,切實扛起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脫貧攻堅,他有著強烈的實干精神。面對貧困,朱有勇并沒有絲毫猶豫,以實際行動開展科技扶貧。他立足貧區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云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扎根邊_,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把科研論文寫在了大地上。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只有實干才能給夢想插上騰飛的翅膀。實干精神是共產黨人的實踐品質和先進本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我們要積極學習朱有勇院士的實干精神,把所有對未來的希冀凝練在雙手之間。
作為奮進新時代的一份子,我們都要積極學習朱有勇院士先進事跡和擔當實干的崇高精神,投身建設國家的偉大事業,為實現民族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五】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云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系三農,扎根邊_,掛鉤聯系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贊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
這眾多榮譽的背后,是他不忘初心,扎根基層,苦心鉆研的深刻體現。在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后他曾說“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這種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獲得的一切榮譽。
不忘初心,信念堅定,以祖國強大為一生奮斗目標。朱有勇辛辛苦苦做了幾十年的科技工作,本該退休頤養天年的他卻主動去找活干,而且干的還不是一般的活,啃的是扶貧的硬骨頭,在條件艱苦的窮鄉僻壤大山溝里一干就是五年。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一名先進分子,就應站在高處,胸懷全局,以看到還有貧窮的群眾自己也吃不下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祖國強大為自己畢生的奮斗目標。
不怕困難,刻苦鉆研,用科技改變家鄉貧困。開展扶貧工作后,朱有勇經過全面調研,把云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確定為科技扶貧示范點,以此為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余人的教授、博士專業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面對諸多困難,朱有勇沒有退縮,而是勇敢的迎難而上,他認為“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為。在他身上,人民群眾真切地感受了黨員干部一心為民的赤子之心。
不負桑梓,發揮余熱,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發明專利20余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眾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他說他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他就是一名農家子弟,是黨和人民把他培養成院士,樹高千尺不忘根,他始終不忘這份恩情,始終關注著家鄉人民的生活。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干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恒奮斗,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想要了解更多優質的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請大家多多關注“查字典范文網”。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范文5篇】相關推薦文章:
學習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跡心得體會 時代楷模彭士祿先進事跡報告會心得體會
上一篇: 2021年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三篇 下一篇: 觀看2021年家庭教育公開課個人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