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功勛黨員事跡心得體會 功勛黨員事跡
去翻看這些功勛黨員的事跡薄,各個都是無法超越的天花板。今天查字典的小編為您精心挑選了幾篇關于學習功勛黨員事跡心得體會的優秀范文,感興趣的快來和小編一起學習吧!希望小編的整理能夠對你有幫助!
學習功勛黨員事跡心得體會一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疫情就是戰場,這些榜樣既當將軍又當士兵,始終沖鋒在第一線,用精湛的學識和忘我的精神,構筑起了一道道阻擊疫情的防線。正因為有以他們為代表的醫護專家和工作者在,中國人民心中才有了定海神針,全國疫情防控才能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他們無愧為國家的英雄、人民的榜樣。
十八大以來,廣大黨員干部堅定以新時代中國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在各條戰線默默奉獻、辛勤躬耕,在各個領域腳踏實地、積極進取,充分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涌現出了一大批對黨忠誠、擔當作為、親民愛民的先進典型,功勛模范人物就是其中的代表。正是他們,憑借著過硬的政治、過硬的信念、過硬的責任、過硬的能力、過硬的作風,用自己的忠誠和擔當,譜寫著一曲曲時代頌歌。正是一代代像榜樣一樣的共產黨人始終心系人民、忘我奮斗,我們黨才能贏得民心,不斷發展壯大。
實踐證明,平淡是工作的常態,能夠長期守住這份平淡則需要初心的支撐。現實生活中,廣大基層干部同榜樣們大同小異,雖然職責分工不同,面臨的工作處境各異,但大家直接面臨群眾,每天主要與群眾打交道,干的都是瑣碎的小事,甚至感覺不到有多少價值。為此,有的人想方設法往上面調動,有的千方百計另謀出路,還有的貪污腐敗撈好處,歸根到底,就是信仰不堅、毅力不牢,經不起歲月的風吹雨打。
榜樣的初心,也是廣大基層干部的初心,就是要埋頭苦干,就是要服務到底,就是要認真較勁,就是要扛責在肩。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不可否認,當前基層干部的日子并不好過,脫貧攻堅進入攻堅期,全面深化改革趟入深水期,還有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社會維穩工作等等,主要壓力在基層,也主要靠基層來推動。為此,要像榜樣一樣,把信仰轉化為工作的動力、攻堅克難的勇氣,敢啃硬骨頭,敢于涉深水。
當前,黨中央正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朝著實現美好藍圖的路徑前進,各項事業要有人干,各種矛盾要有人化解,各大困難要有人突破,這就需要基層干部提高政治意識,強化責任擔當,用功勛模范的事跡涵養初心,找差距、補短板,在干事創業的工作中闖出一條路子來。
學習功勛黨員事跡心得體會二
向袁隆平致敬,讓我聯想起當前全省開展的“治庸問責”活動,百畝試驗田畝產926.6公斤!“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個富有智慧之人,更是一個在某些方面存在“平庸之人”。印象中,一次央視活動中,其拿話筒都沒有拿好的細節足以說明其在社交領域是一個存在不足之人。
然而,這位樸實厚道、務實求真的科學家一再取得事業輝煌成績,說明一個道理:人的精力更是有限的,庸與智是相對的,用對地方便會做出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反之,袁隆平如果參加工作起,就琢磨仕途升遷,將智慧用于社交領域,或許現在是一個八面玲瓏之人,但是事業上永遠沒法取得如今的成就。
“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勞;鳥美在翅膀,人美在思想”,這句鄂西北老河口諺語詮釋出袁隆平同志可敬的人生品質。當前,全省上下正在開展“治庸問責”活動,各部門紛紛從下面抽調精兵強將組成專班,出臺許多方案、制度,不厭其煩地奔向一線督察,結局如何,一言難盡!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無疑上下均沒有達到袁隆平庸與智技術,更沒有感悟出其人生之道。或許,在上級個別官員眼里,文章、數字出業績,讓一些秀才閉門造車、繪制藍圖;或許,在上級個別官員眼里,聯系群眾方式就是“治庸問責”,屁股上掛鏡子——只照別人,不照自己;或許,在下級個別官員眼里,研究研究、來來往往便可以達到上下和諧、考核過關;或許,在下級個別官員眼里,報假數字、編假匯報等,便可以顯示智慧而掩飾平庸。確實,這些官員社交方面能力比袁隆平高出許多,不會出現拿錯話筒的尷尬局面。
當然,“治庸問責”活動本身沒有錯,是上級為糾正不正之風,提高隊伍整體素質的一種途徑而已,問題是方式未必妥當。原因很簡單,從袁隆平庸與智看修養,說明每一個公務員內在思想的重要性勝于外在考核形式。顯然,人的思想很難通過上級“治庸問責”活動扭轉其看法。不妨來個雙向“治庸問責”活動如何?百姓先對執法者不記名投票形式“治庸問責”,下級對上級領導不記名投票形式“治庸問責”;等百姓覺得上級過關后,再來上級對下級“治庸問責”。如此逆向思維后,估計上述從下級抽調專人來回巡查,擾民之舉便會消聲匿跡。我想:各地上下公務員隊伍均會看清自己崗位責任,明白袁隆平庸與智之道,將主要精力用在對事業有意義活動之上。
遺憾的是,近些年來,有些人放棄正確的袁隆平庸與智修養之道,一味追求外在形式美麗東西,或單位舉債搞形象建設、個人舉債搞美容手術,更多的用青春與金錢付諸酒場、舞場、娛樂場。一個又一個美女鮮閃亮出場、一個又一個風度翩翩的男士來回走動官場、一個又一個能說會玩就是不務實者充滿這些公務員隊伍之中,讓“治庸問責”活動一再走調。試想,這樣下去,大家會達到何種修養?
“形相雖惡而心術善者,無言為君子也;形相雖美而心術惡者,無言為小人也。”所以,將干部責任、能力定位在外在美,而無視內心美是何等的膚淺思想;袁隆平成功得益于其善于正確歷練自己,懂得如何加強自己修養而不是上級“治庸問責”驅使其成功轉變的思想。因此,筆者建議不妨來個雙向“治庸問責”活動,引導上下單位同志均注重內在修養的歷練,讓大家徹底明白放棄內在美的修養,遲早會一事無成、浪費青春、妨礙事業的道理。
莎士比亞說過:“沒有德行的美貌是轉瞬即逝的;可是因為在你的美貌中有一顆美好的靈魂,所以,你的美麗是永存的”也充分地印證這一道理。這里,筆者并不反對大家追求外在之美,但是更倡導內在修養的歷練。至于“治庸問責”活動有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認識自我加強內在美的修養是未來人生路不可或缺的驅動器。從袁隆平庸與智看修養,給予自己啟迪是腳踏實地,永不好高騖遠,一步一個腳印耕耘好身邊的土地,便是靈魂得以凈化、提升的正確路徑!
學習功勛黨員事跡心得體會三
近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來到了湖南桃源縣漆河鎮種植超級稻的農戶們的稻田,查看超級稻生長情況。站在長勢喜人的超級稻稻田中,袁隆平亦是豪情滿懷,表示:“到我90歲時,要爭取實現超級稻畝產達1000公斤的目標。”
袁隆平院士目前科研的雜交水稻攻克目標是830公斤/畝,并向900公斤/畝進軍,按照他的豪情壯志,90歲時達到1000公斤/畝,也就是在10年后完成這個目標,換言之就是要在10年內將我國的雜交水稻產量提高200公斤/畝,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當然我們衷心的希望我國的雜交水稻科研項目成果能夠像袁隆平院士預測的那樣,在其90歲時能真的攻克1000公斤/畝的目標,因為這將有助于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保障全國人民的糧食供給,同時也能夠造福全人類,緩解亞非拉落后糧食的糧食危機和糧荒,減少落后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因為缺少糧食導致饑餓而死。我們也應該對袁隆平院士這樣的目標有信心,也應該對袁隆平院士的豪情感到開心。
但是,我們更應該對袁隆平院士的豪情壯志感到擔憂,應該為袁隆平院士豪情壯志背后的我國糧食安全感到擔憂。袁隆平院士今年已經79歲了,已是80歲高齡的老人,不管是按照我國的傳統,還是按照有關法律規定,袁隆平院士都應該在家中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而不是繼續在外工作。然而,他依然以80歲高齡堅持在農村的試驗田里進行著雜交水稻的科研攻克工作,一方面體現了他深深的社會責任感,體現了他偉大人生價值觀,但是另一方面更多的反映了當前我國雜交水稻科研事業后繼無人,嚴重缺乏雜交水稻科研工作者。這里就有一個重大的問題,袁隆平院士逝世以后,我國國家還有人繼續進行雜交水稻的科研事業嗎?我國有雜交水稻科研人才立刻接上袁隆平院士的班嗎?我們普通老百姓真的不知道,也許在我們這個13億人口的國家里沒幾個人知道和了解。
雖然袁隆平院士要在90歲攻克1000公斤的計劃,但是誰敢保證袁隆平院士就一定能夠活到90歲誰呢?畢竟他是80歲高齡的老人,是很容易出事,當然在我的內心里衷心希望和祝福袁隆平院士能夠長年百歲,但是人終將離去這是萬世不可改變的自然規律。袁隆平院士遲早要離開其深愛一生的雜交水稻研究事業,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如果袁隆平院士在90歲之前就離我們而去,我們真的很擔心袁老后繼無人,無法完成袁老的心愿。
每每在老家農村說袁老80歲了還在搞雜交水稻科研的事跡時,很多農民鄉親說了相同的一句話,“國家怎么還讓這么個老人種地?怎么就沒年輕人去搞?”我想這個問題真不是偽命題,而是真實存在的緊迫問題,中國的雜交水稻科研事業不能只依靠袁隆平一個人在戰斗,而是需要一支龐大的科研人才團體隊伍,因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糧食問題是中國的一切之本。
以上就是學習功勛黨員事跡心得體會的三篇優秀范文,想要了解更多的范文內容,盡請關注本網站,小編將為您更新更多的優秀范文喲!
【學習功勛黨員事跡心得體會 功勛黨員事跡 】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客服年終工作總結通用2021 下一篇: 政法英模先進事跡報告會心得體會 政法英模先進事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