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靈谷寺導游詞 靈谷寺導游詞最新
靈谷寺內有放生池、金剛殿、天王殿、無量殿(又稱無梁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等殿堂,寺后有寶公塔。下面是江蘇靈谷寺導游詞的內容,供大家參考與學習。
江蘇靈谷寺導游詞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國民革命歷史沿襲景區靈谷寺,我是今天的導游_x。接下來讓我為大家介紹這里的美景。
1、靈谷寺的歷史沿革2、御賜“天下第一禪林”
3、“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的由來
各位游客,現在呢我們已經來到了靈谷寺風景區。靈谷景區歷史悠久,早在南朝梁代,高僧寶志圓寂后,梁武帝的女兒在紫金山下獨龍阜玩珠峰修建了一座寶公塔安葬高僧寶志,后來又建了寺廟。明初朱元璋看中了玩珠峰這塊風水寶地,決定遷寺為自己修建陵墓,幾經輾轉后,寶志的靈塔和寺廟就被搬到了現在的位置。朱元璋為寺廟賜名靈谷禪寺,并題寫“天下第一禪林”的匾額。可惜的是,寺廟在清咸豐年間毀于戰火。1920_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北伐犧牲的將士,選定靈谷舊址為陣亡將士公墓。新中國成立后,改為靈谷公園,1981年改名靈谷寺。
1、“萬工池”名稱及其由來
2、文武方門的建筑特點、門匾和題者、以及門前石獅的由來
3、大仁大義坊的建筑特點、正面和背面的匾額、貔貅的作用和來歷
現在入口處的這座牌坊,是仿南朝時期的樣式,前面的小橋名為迎駕橋,是清朝時眾僧迎接乾隆圣駕的地方。迎駕橋旁這個半圓型的水池,原為寺廟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相傳是朱元璋建寺時看到這里有山景無水景,下令一萬軍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萬工池”。
前方我們看到的大門就是靈谷寺的正門---紅山門。這里原是寺廟金剛殿舊址,民國時期,被修建成為公墓大門,門為朱紅色,單檐歇山頂,上覆蓋綠色琉璃瓦。原先門上是蔣手書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現在門額上懸掛有我國著名書法家錢松喦先生所書寫的“靈谷勝境”四個大字。門前的這對石獅,是建公墓時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江蘇靈谷寺導游詞2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參觀的是靈谷景區。
靈谷景區位于鐘山東麓,面積約 20_多畝,這里是六朝名勝薈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時,將原位于鐘山西麓的六朝名剎開善寺遷到這里,更名靈谷寺,當時號稱“天下第一禪林”。到了民國時期,1920_年國民政府為了紀念在北伐戰爭中犧牲的數萬將士,又在靈谷寺舊址修建了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由于歷史的原因,人們仍通稱這一片風景區為靈谷寺。 這里古木參天,曲徑通幽,古稱“靈谷深松”,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眾多名勝古跡隱約其間,有無梁殿、松風閣、靈谷塔、志公殿、三絕碑等,名人墓葬有鄧演達墓、譚延闿墓等。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勝景,掩映于郁蔥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葉紅如火,色彩斑斕,桂花飄香,景色十分迷人。靈谷景區鮮明體現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國文化、生態文化的特點,是游人們品味歷史、賞桂休閑的好去處。
各位游客朋友,我們鐘山風景區以山聞名,又以森林公園著稱, 20_年3月1日被國家林業局正式命名為“國家森林公園”。鐘山總面積為4萬5千多畝,其中森林面積3.2萬畝,總覆蓋率達72%,在全市綠化體系中覆蓋全市總面積的15.6%,是國內外少見的城市森林公園。紫金山猶如一臺巨大的空氣濾清器,據專業人士測算,各類綠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達440萬噸,釋放氧氣達380萬噸,可供1300多萬人呼吸所用,如果平攤到每個南京市民,每人每天可從中獲得氧氣超過4公斤。按國際環境生態效益計算方法計算,每年產生生態效益達13億元。總之,鐘山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園。只要你走進了它,就如同進入了“天然氧吧”。特別是靈谷景區,近年規劃建成了萬株桂園,其中桂花專類園達 1700畝,共有桂花18000株。專類園設計風格獨特,布局自然清幽,秀木佳林,郁郁蒼蒼,令游客神往不已。
靈谷寺是古代鐘山 70多所南朝佛寺中唯一留傳到今天的一座,其前身是梁武帝為名僧寶志所建的開善寺,建于梁天監十四年(520_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寶志就是我們熟知的濟公和尚的原型。因為梁武帝很崇拜寶志,故在寶志死后,為他建造了墓塔“寶公塔”和一座開善寺。到明朝初年,寺名已改為蔣山寺。不久,朱元璋選中開善寺這里為自己建造陵墓,于是又在紫金山東麓找到一處“山川形勢非尋常之地”,也就是現在的靈谷景區所在地,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在這里為寶志建造一座新寺。
靈谷寺工程始于洪武十四年 (1381年)九月,第二年六月告竣。以后又陸續增建了一些殿宇。寺成后,明太祖賜名為“靈谷禪寺”,并題書了“第一禪林”四個字,刻碑懸于寺門。
關于靈谷寺名稱的來由,明太祖在靈谷寺新建時寫的《游新庵記》一文中說:“鐘山之陽有谷,谷有靈泉曰八功德水。”他在《御制大靈谷寺記》中又說,靈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嶺”間的一片谷地。可見“靈谷”二字的含義,“靈”是指當地一股被認為有靈性的泉水,即八功德水;“谷”是指地形而言。明代的靈谷寺占地 500畝,供養了1000多名僧,其范圍南抵孝陵衛,北接明孝陵的皇墻,據說當時每天傍晚,寺僧要騎著馬經過五里松徑才能去關山門,可見范圍之大。在今天的南京體育學院以南,現在還有一個叫做大柵門的地名,就是從大山門諧音而來。寺內的主要建筑有金剛殿、天王殿、無梁殿、五方殿、大法堂(清代稱毗盧殿)、律堂(清代稱觀音殿)、寶公塔等。寺東北還有一座宏偉壯麗的大寶法王殿,是明成祖為西藏活佛哈立麻所建的殿宇。因哈立麻曾來此建齋講經,所以又稱說法臺。此外,在寺的兩側還有方丈、靜室、鐘樓等建筑。寺內還有148間畫廊,繪有各種姿態的佛像壁畫。上述建筑,除無梁殿保存至今,其余都已成為如煙往事了。
江蘇靈谷寺導游詞3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前往南京東郊三大景區之一的靈谷寺游覽。車行下坡,我們看到一處面積不大的湖面,水平如鏡,山光樹影,十分緩麗。湖邊一座臨水而建乳白色琉璃瓦覆蓋的卷棚歇山頂的開敞建筑叫流徽榭,是1937年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資建造的,用以紀念軍校創始人孫中山先生。由黃埔一期學員,后成為開國元勛之一的徐向前元帥題寫“流徽榭”楷書匾額。再向前,繞過靈響亭即到了靈谷寺大門萬工池停車場。我在門口廣場向大家介紹一下靈谷寺的歷史概況。
明朝初年,鐘山西側的蔣山寺搬遷至此,改名為靈谷寺。它最早建于南朝梁天監十五年(520_年)。梁武帝女兒永定公主在高僧寶志(濟公原型)圓寂后,于此建五層琉璃珠寶塔,第二年武帝擴建造寺,名開善寺,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聲名的大寺。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選中寺址為陵寢吉地,并利用皇上權威迫其二次搬遷,于1381年(洪武十四年)在現址復建。這位和尚出身的太祖皇帝,為避遷寺建陵不敬之口實,親自賜名為“靈谷禪寺”,書寫“天下第一禪林”匾額懸于寺門。當初養寺僧千余名,下轄12座佛寺,包括棲霞寺、定林寺等大寺廟,占地500余畝,擁有廟產三萬四千多畝土地山林,可謂盛極一時,名噪佛界。數百年間,屢有修茸,景況不衰,康熙南巡,游寺題聯,韓隆駐辟,作詩賜寶。可惜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清軍鎮壓太平軍,在此幾次擺開戰場,巍峨殿宇,付之一炬,僅剩下燒不掉的無梁殿。太平天國失敗后,兩江總督曾國藩雖重建少部分建筑,但也絕非前貌了。
1920_年北伐勝利后,南京國民政府為紀念北伐犧牲的將士,選定靈谷寺舊址建陣亡將士公墓,在原寺廟布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軸線上為第一公墓,兩翼距中軸300米分別建第二、第三公墓,建門、樹坊,改造無量殿,興建紀念館、紀念塔,成為民國時期一處重要的中山陵園附屬紀念區。這里安葬了數以千計的國民黨部隊官兵的遺骸,每逢紀念日都有祭祀活動。
以上就是小編為收集的江蘇靈谷寺導游詞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查字典網”主站范文!
上一篇: 學習召存信的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召存信事跡心得體會 下一篇: 莫言母親閱讀心得 莫言母親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