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見證中國力量演講稿 疫情展現的中國力量演講稿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雖然疫情給我們帶來的嚴重的危害,但是我們能夠緊緊團結在一起,同舟共濟,互相幫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疫情見證中國力量演講稿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快來和我看看吧!
疫情見證中國力量演講稿1
大家好!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發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今年的這個春節過得不平凡。
近日,我看到了一組醫務人員摘下口罩的照片,由于長時間佩戴醫用裝備,經歷了連續多日超負荷工作,很多人的臉頰都過敏紅腫了;有的為了搶時間救護病人,自己穿上了成人紙尿褲;為避免交叉感染,女護士剪掉美麗的長發,剃成光頭;還有的鼻梁被口罩和護目鏡磨出了血,著實令人淚目、心疼。但深深的壓痕、疲憊的神態,擋不住醫者之美;堅毅的目光,依然透射著必勝的光芒;年幼的孩子隔著防護欄探望幾天沒有回家的護士媽媽;有的還是20歲剛出頭的孩子,換了一身衣服,便學著像前輩一樣,“以我所學,盡我全力”,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搶人!
多難興邦。無論面對洪水、地震、SARS疫情,還是遭遇金融危機、貿易摩擦,我們黨始終帶領全國人民,一往無前,不懈奮斗,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五千多年的中華民族,經歷過無數次大風大浪而不倒、瀕臨絕境而不亡,反而愈發強大,緣何?答案就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疫情發生后,北京年近八旬的老黨員、小湯山醫院設計者黃錫璆主動請纓赴鄂支援建設;湖南近300名醫務人員踏上援鄂征途,許多人在“請戰書”里寫下同一個理由:“我是共產黨員”……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有一群斗士心懷大愛,慷慨請戰,逆行而上,報名去抗疫一線:“我自愿報名參加醫療救助團隊”“我執行過抗擊非典、援非抗埃任務,經過實戰考驗,我申請加入防控疫情隊伍”“我在感染科工作10年了,可以勝任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的護理工作”……放棄和親人團聚的時光,無懼被病毒感染的風險,沖鋒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不計報酬,不畏生死,不講條件,這些閃爍著人性光輝、奮戰在抗疫戰場上的忙碌身影,匯聚成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中國力量!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是戰場,是戰場就會有犧牲,這是常理。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披掛上陣,沖到最危險的抗擊疫情第一線;結婚剛一年的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人民醫院ICU年輕護士鄧甜甜,不顧家人的勸阻,義無反顧地趕赴武漢金銀潭醫院,她說:“作為黨員,必須沖在前面”;“如有不幸,捐獻我的遺體研究攻克病毒”,武漢“95后小護士”慷慨承諾;醫生父子隔防護玻璃彼此鼓勁打氣,是父子、更是戰友……于患者來說,“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危情時刻,白衣天使成了鋼鐵戰士;“迎著病毒走,勇做逆行者”的背后是大愛無疆的醫者仁心,他們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
烏云遮不住太陽,陰霾終究將散開,唯努力不會被辜負。在這場正在博弈的戰“役”中,誰最美?誰最累?戰斗在一線的戰友同胞,拼搏在后方兄弟姐妹!我們有理由堅信: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全國上下的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就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迎來春暖花開、萬家祥和!
疫情見證中國力量演講稿2
大家好!
當前,疫情處于較為嚴重復雜時期,疫情防控更是處于關鍵階段,需要有人能站出來真正擔當作為,“安撫”公眾情緒、“控制”恐慌狀態、“有條不紊”度過難關……每一項工作都刻不容緩。這是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場”,面對嚴峻考驗,全體黨員干部,堅定信心、眾志成城,讓擔當作為成為人民群眾安心“定心丸”!
沖鋒在前,奮戰一線率先抓落實,不缺執行力。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在這危難時刻,廣大黨員干部要帶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挺身而出、英勇奮戰。基層一線的黨員干部“臨危受命”,“逆行”沖往防疫最前線。闔家團圓日,奔赴“疫區”支援,他們說“國家的大事,我們義不容辭”,直抵防控最核心戰場,他們說“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率先抓防控落實,需要他們沖鋒在前,這是黨員干部的職責,更是為人民服務的使命所在。落實防控責任必須依靠基層一線強有力的執行力,疫情防控目標和各項措施需要落到每個崗位、每個黨員干部的具體行動中,廣大黨員干部要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執行”的過程就是給老百姓“定心”的過程。
鐵拳出擊,積極應戰抗疫現成效,不缺戰斗力。疫情嚴峻亟需引起全面重視,但絕不是制造恐慌,公眾的恐慌來源于抗疫信心的缺失,黨員干部的戰斗力就是人民群眾“駁擊”恐慌的最有力支撐,任何時刻任何情形,黨員干部都不缺戰斗力,鐵拳出擊、有條不紊就是最“扎實”的擔當。面對疫情阻擊戰,醫務戰線的黨員干部前赴后繼迎難而上,有了他們的“不計報酬、無懼生死”,才有了“疫霾”下一點一滴的“捷報頻傳”。每一份_書承載著的都是勇敢的決心,他們說“作為醫護人員,我責無旁貸”,疫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他們不眠不休從未言棄,這是黨員干部的擔當,更是擊退“肺炎”的戰斗力所在。好消息不斷傳來,千萬人心的匯聚就是真正的信心和力量。
科學應對,鉆研科普及時解疑難,不缺“免疫力”。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役中,“病毒”是我們共同的且是的“敵人”,科學應對、信任依靠、尊重扶持是增強“免疫力”的良藥。科研戰線的黨員干部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賽跑,開展疫情應急科研攻關,強化防控診療技術研發及成果應用,為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提供科技支撐,他們一直在行動,這樣的科研“智囊團”,是人民群眾的自豪與信任所在。情緒狀態與“免疫力”密切相關,科普戰線的黨員干部與謠言抗擊、與質疑抗擊,信息公開不隱瞞、專家回應解疑惑、穩定情緒增定力。尊重科學是提高“免疫力”的不二法寶,黨員干部要帶頭理性應對,讓科學、透明、作為成為抵抗病毒的強有力屏障。
特殊時期需要特殊方案應對,非常情況需要非常手段防控。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黨員干部要“有所作為”“有所擔當”,科學防治、精準施策,讓擔當作為成為人民安心“定心丸”。
疫情見證中國力量演講稿3
大家好!
今年春節對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最特別的,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中華大地,在疫情面前我們有許多英雄在保衛著武漢這座城市,也在保護著我們的國家與生命,所以,我今天想跟大家聊的就是疫情面前的中國力量。
首先,讓我們聚焦這次疫情抗擊中的中國正能量。這次的病毒讓中國成為了世界輿論的熱點,中國是如何在_這場危及全球人類生命的危機當中有所擔當,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賽認為:“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展現出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我們對此表示高度贊賞。”在建造雷神山火神山醫院的時候,數千名工人日夜趕工,提前一分鐘交工就能提前一分鐘遏制疫情蔓延。火神山醫院總建筑面積3.39萬平方米,可容納1000張床位。從1月24日相關設計方案完成,到2月3日建成投入使用,只用10天時間。截止到3月1日,全國累計派出344支國家醫療隊;38478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和3844名軍隊醫務人員馳援湖北。
其次,在疫情面前我們中國不僅有擔當而且充分發揮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在抗擊病毒中,分離病毒、追溯病毒、疫苗研發,防控、診治、科技攻關三同步。譚德賽表示:“中國用創紀錄的最短時間甄別出病原體。”為生命接力,每小時完成20余噸醫用物資裝卸交付,物資包含醫用口罩、醫用帽子、乳膠手套、防護服、消毒液等各類防護用品,以及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醫療藥品,共計60余噸。在全中國有近400萬名社區工作者奮戰在65萬個城鄉社區的疫情防控一線,全國實行社區網格化、地毯式管理,將防控措施落實到戶、到人,有條不紊。
在這次疫情期間,中國人民仿佛有了一種默契,無數平凡的人們鑄造了中國人的魂,我想這就是一種中國精神吧。我們有堅定的信念,河南扶溝縣人民醫院門前,一線護士劉海燕與前來送餃子的九歲女兒隔空擁抱。她對女兒說:“乖,媽媽是個共產黨員,媽媽什么都不怕,戰勝病毒,媽媽就能回去了……”
我們相互鼓勵,連續工作48小時的湖南郴州人民醫院的醫生徐自強,到發熱門診看望同樣在值班的兒子。隔著防護玻璃不能言語交流,徐自強拿出處方箋,寫下:“秋筆,加油!”我們有善良的人們,1月31日,山東日照,一位頭戴環衛帽子的大爺來到派出所,放下一個紙包轉身離開,紙包里是12000元錢,一張紙條寫著:“急轉武漢,為白衣天使加油。”
我們許下承諾,劉光耀和喬冰是一對情侶,得知要組建河南馳援湖北的醫療隊,他們一起報了名。2月2日出發前,他對她說:“回來后,我娶你。”我們有堅守崗位的人們,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供電公司安全員王波抬頭緊盯施工作業,沒留神踩進一米多深的泥水坑。同事拉起他,勸他清洗一下再來,他說:“不用擔心,我能堅持!”這一堅持就是十個小時……
人間有溫暖,隔離中的城市絕大部分餐館都關了門,武漢90后餐飲店老板邱蓓文卻24小時為一線醫護人員送餐,一份盒飯也送。別人問她為啥做這賠本的生意,她撓著頭說:“我想做這個事兒。”
最后,面對這樣的疫情,在我眼中的中國精神是這樣的,從古至今,不論是在災難還是在疫情面前,我們的身邊總是有這樣的勇士們站出來擋在我們的面前,幫我們抵抗這些災難和疫情,他們身上的堅貞不屈、奮不顧身和勇往直前,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在這場抗擊新冠病毒的戰爭中,我們每個人都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份中國的正能量。我們一定要堅信一定可以打敗病毒,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應當不屈不撓,積極應對,中國加油!一條微信大家齊手報名馳援武漢,這些報名的人來自各地區的醫院,他們不怕犧牲勇敢、仁愛,治病救人是他們的責任,救國家于危難是他們的擔當,這就是中國精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以上就是小編為收集的疫情見證中國力量演講稿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查字典網”!
【疫情見證中國力量演講稿 疫情展現的中國力量演講稿】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著力實現四個自我思想匯報 四個自我思想匯報600字 下一篇: 大學生村官思想匯報2021積極分子 大學生村官思想匯報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