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9月1日 (農歷七月廿二),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開幕。
左起:印度總理尼赫魯、加納總統恩克魯瑪、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南斯拉夫總統鐵托。
萬隆會議之后,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進一步高漲,新老殖民主義者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蘇聯也開始同美國爭奪亞非拉廣大中間地帶。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一些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不希望被卷入這些矛盾斗爭,開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中立的不結盟政策。
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在南斯拉夫發表聯合聲明,擁護和平共處原則,堅持民族獨立,反對參加對立的軍事集團,主張各國之間開展經濟、文化合作,建立平等友好關系,從而奠定了不結盟運動的基礎。
1961年,鐵托訪問非洲9國時建議各不結盟國家舉行首腦會議。在埃及(當時稱阿聯)、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亞、印度、阿富汗5國的發起下,不結盟國家會議籌備會議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規定了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的5項標準:第一,它的政策應當是在和平共處和不結盟基礎上的獨立政策,最少應當采取符合這種政策的態度。第二,它應當支持民族解放運動。第三,它不應當是任何會使它卷入大國沖突的集體軍事聯盟的成員國。第四,它不應當是同某個大國締結的雙邊聯盟的參加國。第五,它的國家領土不應當有在它同意下建立的外國軍事基地。
1961年9月1日—6日,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第一次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共有25個國家參加。會議通過了《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宣言》以及《關于戰爭的危險和呼吁和平的聲明》。《宣言》表示全力支持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突尼斯、古巴以及其它為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而斗爭的各國人民,要求撤除一切設在別國領土上的軍事基地和消除核戰爭的威脅,指出只有根本消除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才能實現持久和平。從此,不結盟運動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
以后,隨著不結盟運動的發展,其內容和宗旨也不斷豐富和發展。在政治上由和平中立發展到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一切形式的外來統治和霸權主義,主張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在經濟上爭取實現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經濟獨立,擺脫新老殖民主義者在經濟上的剝削和壓榨,主張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