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0年前的今天,1904年7月3日 (農歷五月二十),晚清帝師翁同龢病逝。
1904年7月3日,同治、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病逝。
對于這樣一個人物如何評價?歷史學家戴逸在他的《翁同龢傳》中寫到:
翁同龢是晚清政壇上的重要人物,甲午戰爭中堅持抗日,反對投降,戊戌運動中力圖自強,促進變法,對國家和民族做過貢獻。翁同龢出身官宦家庭,父兄都是朝廷大臣。他早年受傳統的儒家教育,飽讀經史,嫻熟詩文,尤擅書法。他生活的時代幾乎和中國近代史相始終。
翁同龢長期在清廷擔任要職,處在晚清政治旋渦的中心。翁同龢忠君愛國,蒿目時艱,苦心焦慮,力圖改革,拒降主戰,變法維新,反映了仁人志士們為了拯救國家危亡而在荊棘遍布的道路上,艱難探索,奮斗行進。翁同龢作為一個統治權貴,清室大臣,自有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但他那種憂國愛民,堅持變革,力抗逆流,不避艱險,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和襟懷是值得敬仰的。就以他個人的操守而言,他為官40多年,狀元宰相,兩朝帝師,位極人臣,尊榮無比,任戶部尚書,主管全國財政10余年,開缺回鄉后竟兩袖清風,囊無余資,晚年生活,尚須親友和門生接濟,甚至典賣字畫度日,其道德操守、清廉作風,也是值得稱贊的。
翁同龢一生中經歷了許多重大事件,有的是他親自交涉辦理,參與決策,有的是他耳聞目睹,洞悉原委。時間跨度很長,涉及領域寬廣。尤其難得的是,他堅持每天寫日記,從1858年至1904年病死以前,長達47年之久,無有間斷。其中所載,軍國大事、外交交涉、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宮闈秘事、社會風情、治學論文、品評書畫、朋僚交游、家庭生活,以及刑部的審理獄訟、工部的陵寢工程、戶部的度支奏銷,包羅極廣,巨細無遺。翁同龢日記的突出優點是:敘事真切準確,言簡意賅,得其要領。他記錄了近代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典章制度,大多是他親身經歷、參與、熟悉的,而且當時立即記錄,不是得之于傳聞,也不是多年以后的追憶,不像其他人的日記和回憶錄往往有傳訛失實或記憶錯誤。因此,他的日記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為近代史研究者所重視。日記所載可以和檔案相印證,其時間、地點、事實確鑿無誤,卻又不像檔案那種官樣文章,多所諱飾。
評語:遜清的遺老心中仍有一條辮子
乙巳年六月初九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