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29日報道,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執(zhí)行日本廣島原子彈投彈的任務組最后一名在世成員西奧多范柯克(上圖)28日在美國去世,終年93歲。范柯克生前接受媒體采訪曾表達對原子彈和戰(zhàn)爭的厭惡,但堅持認為對日本投下原子彈的決定正確,因為這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投降,從長期角度看是挽救生命。
范柯克的兒子湯姆范柯克證實,這位老人28日因自然原因在佐治亞州石山的住所中去世。家人定于8月5日在家鄉(xiāng)賓夕法尼亞州諾森伯蘭舉行葬禮,將范柯克安葬在他已故妻子的墓碑旁。
范柯克服役生涯參與的投彈任務接近60次,但在廣島上空執(zhí)行的一次投彈任務則將他載入史冊。
1945年8月6日,美軍出動B-29型轟炸機伊諾拉蓋伊到廣島上空執(zhí)行特別投彈任務。機上成員中,時年24歲的范柯克負責導航,與其他11名空軍成員協(xié)作投彈。
轟炸機在廣島投下一顆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截至當年年底,廣島市因原子彈爆炸死亡的人數大約為14萬人,超過全市35萬人口的三分之一。3天后,美軍在日本長崎市投下代號胖子的原子彈,造成約8萬人死亡。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
一投進史冊
范柯克退役后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對外界講述那次任務。2005年,他接受美聯(lián)社記者采訪時描述了投彈前后經歷。
他說,那次任務完成得非常圓滿。他當時負責在夜幕中將轟炸機導航至指定位置,實際到達時間只比計劃晚了15秒。當轟炸機投下原子彈時,他和其他投彈組成員只想躲過原子彈爆炸的沖擊波。
范柯克回憶,他們當時不知道原子彈爆炸的原理,也不清楚沖擊波是否會將轟炸機撕成碎片。于是,他們投彈后開始數數,直到數至第43個數字。他們先前被告知,原子彈應該在投下后第43秒爆炸。
我想,機上所有人當時都以為這成了一顆啞彈,時間似乎比43秒要長很多。范柯克說。接著,他看到晃眼的亮光,然后是轟炸機能明顯感受到的一輪沖擊波,以及又一輪沖擊波。
漫長43秒
原子彈挽救生命
對于美國是否應該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各界爭論延續(xù)至今。范柯克認為,戰(zhàn)爭和原子彈都不能解決問題,但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確屬必要。
按照范柯克的說法,美國當時還準備對日本本土展開登陸作戰(zhàn)。比起美軍對日本長時間狂轟濫炸以及登陸作戰(zhàn)對雙方帶來的人員傷亡預期,原子彈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決定,挽救了生命。
老實講,我認為使用原子彈從長期講挽救了生命,挽救了不少生命,而絕大多數被挽救的生命是日本人,范柯克說,原子彈讓他厭惡戰(zhàn)爭,整個二戰(zhàn)經歷顯示,戰(zhàn)爭沒有解決任何事,原子彈也沒有解決任何事,我個人認為世界上不應該再有原子彈,希望看它們全部被銷毀。
深藏功與名
二戰(zhàn)結束后,范柯克繼續(xù)在軍隊中服役一年,而后進入大學深造,獲得化學工程學位,進入化工巨頭杜邦公司任職,直至1985年退休。
兒子湯姆說,與不少二戰(zhàn)老兵一樣,范柯克很長一段時間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從軍經歷,直到晚年才開口。
我甚至不知道他參加過那次任務,直到我10歲時在祖母的閣樓看到一些以前新聞的剪報,湯姆29日告訴美聯(lián)社記者,我知道,他被視作一名戰(zhàn)爭英雄,但我們只把他看成一個偉大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