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年前的今天,1914年7月28日 (農歷六月初六),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The Great War)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歷時4年3個月,戰火席卷歐、亞、非三大洲,參戰國家地區達34個,受戰禍波及的人口達15億以上,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75%。雙方動員的兵力達889個師,共計7400萬人,共有840萬人陣亡,另有2100萬人受傷。按當時的美元計算,參戰國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也達1516億美元。戰爭主要發生在歐洲,有人估計,歐洲的工業生產水平至少倒退了8年。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并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并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1914年6月28日巴爾干半島的波士尼亞發生薩拉熱窩事件,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費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夫婦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社”的波斯尼亞學生)槍殺。這次事件使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1914年8月2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8月3日,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
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于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因為德國向其開出“空頭支票”,因此信心大增,與塞爾維亞斷交并對其宣戰。8月1日,德國以俄國拒絕停止全國總動員為借口向俄國宣戰,并同時在西線進侵比利時。8月4日,[歷史上的今天TodayOnHistory.com]英國因比利時為其自身安全的關鍵,因此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德國為了牽制俄國,于是答應向奧斯曼土耳其提供一億法郎的貸款,以換取其參戰。于是土耳其于10月29日正式參戰。并與俄國在高加索發生戰斗。
俄國本身為農奴制的經濟體系,經不起東線持續的戰事,結果其國內經濟崩潰,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軍火補給極度困難,士兵極度厭戰。1916年冬,俄國內部各種矛盾加劇,首都莫斯科的罷工人數更達至百萬人以上,結果在1917年3月(俄歷2月)二月革命爆發,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組成的克倫斯基臨時政府仍然繼續戰爭,但又再被德奧聯軍擊敗。結果俄國工人及農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歷10月),由布爾什維克黨領袖列寧領導了一場武裝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的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史稱“十月革命”。列寧其后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它擁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因為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勝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它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標志著世界現代史的開始。
雖然俄國退出戰爭,但德國的各盟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保加利亞帝國和奧匈帝國卻因持續作戰,致使經濟崩潰,國內各民族發生起義,結果無力再戰,相繼向協約國求和。最后德國內部亦發生政變,并向協約國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記
1914年6月:斐迪南王子被殺。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起戰爭。
1914年8月:德國向俄、法宣戰并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1914年9月:馬恩河戰役。
1914年11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國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5年10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
1916年3月:葡萄牙加入協約國。
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俄國宣布退出大戰。
1917年4月:美國參戰。
1918年3月:俄、德國簽約停戰。
1918年9月:協約國開始最后的進攻。
1918年11月:德國簽約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