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1日 (農歷五月十九),中國開始推廣郵政編碼制度。
郵政編碼是實現郵件機器分揀的郵政通信專用代號,是實現郵政現代化的必需工具,最終目的是使您的信件在傳遞過程中提高速度和準確性,因此在交寄信件、包裹時務必寫明郵政編碼。如果您不知道對方(收件人)的郵政編碼,可在當地郵局營業室內設置的郵政編碼查詢器或郵政業務多媒體微機查詢系統上進行咨詢,也可通過11185特服電話查詢。
為了實現郵件分揀自動化和郵政網絡數字化,加快郵件傳遞速度,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先后實行了郵政編碼制度,并以此作為衡量一個國家通信技術和郵政服務水平的標準之一。各國郵政編碼規則并不統一。
郵政編碼是郵電部門為實現郵政現代化而采取的一項措施,源于英國。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就開始研究郵政編碼,并于1959年在諾威治郵區試行,從而引起許多國家的注意。西德于1961正式公布4位數的郵政編碼,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郵政編碼的國家。緊接著,美、英、法、澳、瑞士等國陸續在全國推行。1965年后,隨著機械設備的廣泛應用,郵政編碼的優越性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故日、意、加、荷和瑞典等國也相繼實行了郵政編碼。至1988年初,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行了郵政編碼制度。
郵政編碼是用阿拉伯數字組成,代表投遞郵件的郵局的一種專用代號,也是這個局投遞范圍內的居民和單位通信的代號。我國于1974年開始研制我國的郵政編碼,經過5年左右的時間,擬定出“全國郵政編碼試行方案”,于1978年在遼寧、上海、江蘇等省市進行試點。1980年7月1日開始正式在全國宣傳推行。后來因種種原因,推行工作全面停止。直到1986年,全國郵政工作會議決定重新在全國推行郵政編碼。我國目前采用的郵政編碼為“四級六碼”制。即每組編碼由六位阿拉伯數字組成,這六位數字分別表示省(自治區、直轄市)、郵區、縣(市)郵電局和投遞局(區)四級。六位數的前兩位代表省(自治區、直轄市),前三位代表郵區,前四位代表縣(市)郵電局,最后兩位是投遞局(區)的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