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73年前的今天,0741年6月18日 (農歷五月初一),拜占庭帝國伊蘇里亞王朝開國皇帝利奧三世逝世。
(伊蘇里亞的)利奧三世 Leo III(約675年-741年6月18日),拜占庭帝國伊蘇里亞王朝第一任皇帝(717—741年在位)。
一個人要想試圖研究拜占廷的圣像毀壞是需要勇氣的,因為這是一個可以一直做下去的課題,直至我們的生命結束——卡米隆對拜占庭破壞圣像運動的評論
自從阿拉伯帝國橫空出世之后,在這個具有無限擴張意識的政治宗教軍事一體的政權攻擊之下,曾經輝煌的拜占庭帝國就進入了噩夢的時代,亞洲領土幾乎喪失貽盡,只剩下小亞細亞半島上的一點殘余。716年,伊斯蘭領袖摩斯拉瑪率領水陸兩路八萬大軍再次進逼君士坦丁堡。皇帝迪奧多西束手無策,于是,小亞細亞督軍利奧三世乘機奪權,登上了最高寶座。
利奧三世原是有著敘利亞血統的小亞細亞牧民,家鄉為馬拉什,通阿拉伯語和希臘語。在查士丁尼二世時代,因向政府進獻500只羊而獲得官職,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同眾多羅馬、東羅馬的皇帝一樣,他也是崛起于行伍之中,憑著軍功晉升到高位,官至安納托里卡軍區司令,成為小亞細亞軍事貴族的新興階層。
這一次阿拉伯人的大舉進攻似乎是專為利奧三世的錦繡前程而準備的,717—718年君士坦丁堡被圍困了一年,但憑著君士坦丁堡獨特優越的防務條件,加上利奧三世的沉著應戰,再加上一種秘密武器——希臘火的應用,終于抵住了阿拉伯人的攻勢,而凜冽的冬天、阿拉伯艦隊部分水兵的叛變和保加利亞人出其不意的進攻更使形勢轉向有利于基督徒一方。最后摩斯拉瑪全線潰敗,阿拉伯人據說損失了15萬人(這個數字有夸張的成分)和幾乎全部船艦。這一仗對東西方世界意義重大,它使利奧三世贏得了“拜占庭的救星”的殊榮,從而確立了伊蘇里亞王朝的統治,同時使阿拉伯倭馬亞王朝陷入惡性循環中。
利奧三世后來還乘勝反攻,逐漸把阿拉伯人趕出小亞細亞西部,到他得意的繼承人君士坦丁五世時代(741—775年),更是配合阿拔斯王朝滅掉了倭馬亞王朝,并奪回了整個小亞細亞和敘利亞部分地區。
基層出身的利奧三世對帝國體制的弊端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而對于四面受敵的拜占庭帝國,加強軍事力量顯然是重中之重。利奧三世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便開始將他多年苦苦思索的改革付為實踐。他竭力整頓稅收的征收,改善帝國的財政狀況,加強和完善軍區制,給予新興軍事貴族以土地和財產,給予士兵以安定的生活。但這一切都同當時拜占庭帝國的教會發生抵觸,變得寸步難行。
在基督教獲得正統地位之后4個世紀,教會的勢力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以至到了畸形發展的地步,到了7世紀,隨著亞洲地區被阿拉伯人征服,這些地區的主教涌入帝國內地,使畸形發展的狀況更加嚴重。有一本教會的經書稱:“人類分成兩半,一半是僧侶,另一半是俗人。”僧侶人數的實際數字雖然達不到人口的一半,但他們所占有的土地卻幾乎占了帝國的半壁江山。而且他們還擁有免稅權和其他特權。與此同時,帝國無地少地的平民卻越來越多。要增加帝國的稅收和勞動力,要有大量富饒的土地分給新興的軍事貴族,就必須拿富得流油的教會開刀,無論利奧三世本人的宗教思想如何,這已成為他的必然選擇。
另外,基督教會在宗教本身的硬傷也使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早期的基督教強調精神信仰,禁止偶像崇拜。但基督教隨著它的發展也像許多其他宗教一樣,逐漸走上了偶像崇拜的道路,圣像和圣人遺骨被修道院供奉起來,愚昧的群眾認為對圣像的頂禮膜拜可以使自己趨利避害,而帶給了修道院滾滾財源。而且對各圣徒的偶像崇拜有把基督教引向多神論的危險,這嚴重違背了基督教作為一神教的本質。基督教內部本身就有人對此十分不滿,而利奧三世正利用了這些硬傷,發起了向教會奪權的轟轟烈烈的“搗毀圣像運動”。
公元726年,利奧三世發布了第一道反對圣像崇拜的詔令,將供奉圣像視同偶像崇拜。這是向全國教會的第一道宣戰書。隨后,在全國發起了破壞圣像的運動。接著,由于教會違抗詔令,修道院的大批土地被沒收,余下的土地也必須課稅,修道院的數量大為減少,大批修道士被還俗成為社會勞動者。修道院在教育方面的特權也被取消。利奧三世開了個頭,他兒子君士坦丁五世在位期間采取的行動更為激烈,使這場運動達到高峰。
利奧三世得到了大部分軍事貴族和宮廷貴族的支持,因為他們是這場運動的最大受益者,從中分到了大量的土地財產,部分開明僧侶和保羅派信徒也站到了這一邊。而多數教會高級主教則是反對力量的代表。在地理分布上,小亞細亞的軍區和多數民眾都支持這場運動,而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內的帝國歐洲各省,特別是希臘地區的多數民眾則反對這場運動,甚至部分地區爆發了持續時間不長的武裝反抗。但利奧三世推行改革的決心不會因為任何反抗而削弱,他果斷鎮壓了武裝反抗。730年,利奧三世廢黜了君士坦丁堡總主教澤門的職務。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三世也坐不住了,731年,他宣布開除利奧三世和所有圣像破壞者的教籍,而利奧三世則以牙還牙,宣布剝奪教皇在意大利南部的征稅權和對伊利里亞的管轄權。
這場圣像破壞運動持續了117年之久,最后以女皇狄奧多拉宣布恢復圣像崇拜為終結。“圣像破壞運動”表面看是失敗了,但這場運動中被沒收的教會土地和財產已無法收回。帝國的軍事力量大為加強了。從拜占庭帝國近千年的歷史來看,從公元6—7世紀的不斷衰退到公元9—10世紀的重新雄起,“搗毀圣像運動”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歷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多數史學家對利奧三世的這場運動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利奧三世和他前一王朝的創始人希拉克略有著眾多的相似之處。都出身于行伍之中,都是在君士坦丁堡解圍戰中成就了一生的地位,都建立了一個時間不長不短的王朝,都實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改革。兩人對歷史的影響總的來說不相上下,考慮到利奧三世的某些政策可能受到希拉克略的影響,利奧三世在本榜中的排名略低于希拉克略,名列第77位。
點評:利奧三世發動的“搗毀圣像運動”的社會政治學意義大于宗教方面的意義。如同16世紀在西歐發生的宗教改革運動一樣,君主以宗教改革為名,剝奪教會的特權和巨額財產,而將其轉移到維護自己統治更有價值的集團手中,并在此過程中加強自己的個人權威。雖然時代不同、地點不同,但其政治學原理如出一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