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勛章獲得者們的故事 七一勛章獲得者都是平凡英雄
今年是“七一勛章”首次頒授,有29位平凡卻又偉大的獲獎者們,他們為祖國、為人們奉獻出自己的一切,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七一勛章獲得者們的故事 七一勛章獲得者都是平凡英雄的內容,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七一勛章獲得者們的故事
今年是“七一勛章”首次頒授,共產生了29位“七一勛章”獲得者。但其中,有三位永遠無法到場:陳紅軍、柴云振、黃文秀。
29位七一勛章獲得者的高光時刻,向他們致敬!
馬毛姐:“渡江英雄”。渡江戰役中,年僅14歲參加“渡江突擊隊”,在手臂中彈的情況下依然咬牙堅持,不畏槍林彈雨6次橫渡長江,運送3批解放軍成功登岸。
王書茂:為國護海的模范。在南海維權斗爭中沖鋒在前,不怕犧牲、寸步不讓,堅決捍衛我國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
王占山:戰功赫赫的百戰老兵。在抗美援朝金城戰役中,帶領戰友堅守陣地4天4夜,打退敵人38次進攻,殲敵400余人。
王蘭花:群眾心中的“活雷鋒”。帶領“王蘭花熱心小組”先后為居民解決各類困難7000多件,調解各類民事糾紛600多起,開展公益活動7000多場次,推動利通區志愿者從最初7人發展到6.5萬余人。
艾愛國: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在焊工崗位奉獻50多年,集豐厚的理論素養和操作技能于一身,多次參與我國重大項目焊接技術攻關,攻克數百個焊接技術難關。作為我國焊接領域“領軍人”,傾心傳藝,在全國培養焊接技術人才600多名。
石光銀:治沙造林事業的模范代表。與荒沙堿灘不屈抗爭40多年,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營造一條長百余里的綠色長城,徹底改變“沙進人退”的惡劣環境。
呂其明: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交響樂作曲家。70年來先后為《鐵道游擊隊》、《焦裕祿》、《雷雨》等200多部(集)影視劇作曲,創作《紅旗頌》、《使命》等10余部大中型交響樂作品,300多首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歌曲廣為傳唱。
廷·巴特爾:扎根牧區、苦干實干的楷模。憑著“讓牧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扎根牧區近50年,探索出保護生態、發展經濟、促進增收新路子,使當地牧民生產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劉貴今:外交部原正司級大使。一生奉獻對非外交工作,在對非外交崗位堅守、耕耘近40年,長期在非洲國家常駐,年逾七旬仍為深化中非合作發揮余熱,是首位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
孫景坤:永葆革命本色的戰斗功臣,先后參加四平、遼沈、平津、解放長沙、解放海南島、抗美援朝等戰役戰爭,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退役后毅然回鄉帶領群眾改變家鄉面貌。
買買提江·吾買爾:旗幟鮮明同“三股勢力”作堅決斗爭的先進模范。面對宗教極端勢力的死亡威脅,毫不畏懼,挺身而出。任村支書30多年,村里未發生一起暴恐事件。深入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開辦國語幼兒園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李宏塔:黨員領導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典范。在民政系統工作18年,視孤寡老人為父母、視孤殘兒童為子女、視民政對象為親人,每年至少一半時間在基層度過。
吳天一: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青藏鐵路建設期間,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跡,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80多歲高齡仍帶著心臟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開展科研工作。
辛育齡:新中國胸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戰爭時期,曾與白求恩并肩戰斗,多次沖上前線救治傷員。和平年代,長期致力于我國胸外科創建和發展,是中國人體肺移植手術第一人。
張桂梅: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校長。扎根貧困地區40余年,幫助1800多名貧困山區女孩圓夢大學,是為教育事業奉獻一切的“張媽媽”。拖著病體忘我工作,持續12年家訪超過1600戶,行程11萬余公里。
陸元九: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作為早期出國留學的博士,新中國成立初期,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國懷抱,潛心研究,矢志奉獻。首次提出“回收衛星”概念,創造性運用自動控制觀點和方法對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進行論述,為“兩彈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設作出卓越貢獻。
陳紅軍: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杰出代表。堅守高原邊防10年,帶領官兵完成各種急難險重任務。2020年6月15日,奉命帶隊前往一線緊急支援,在同外軍戰斗中,英勇作戰、誓死不屈,為捍衛祖國領土主權、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壯烈犧牲。
林丹:社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扎根社區40余年,始終為民愛民,當好黨的“傳聲筒”、群眾的“服務員”,腳踏實地做好社區每一項工作,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小巷總理”。
卓嘎:愛國守邊精神的傳承者。秉持“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堅定信念,數十年如一日以抵邊放牧、巡邏的方式守護數千平方公里的國土,國旗掛遍走過的每一條路,踐行了“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國的每一寸土地”的承諾。
周永開:群眾心中的“草鞋書記”。解放前,冒著生命危險在川北地區開展黨的地下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全心全意為百姓造福,恪盡職守推動地方發展、脫貧攻堅、改善民生和生態建設,是群眾心中的“草鞋書記”。離休后帶領群眾植樹造林,在當地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親切地稱為“周老革命”。
柴云振:九死一生的戰斗英雄。先后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被稱為“活著的黃繼光”,是《誰是最可愛的人》原型之一。1951年在抗美援朝樸達峰阻擊戰中,殺敵百余人,浴血奮戰到孤身一人。1952年傷殘復員回鄉務農,從不提及自己的功績,為黨和人民默默奉獻了一輩子。
郭瑞祥:矢志堅守初心的紅軍戰士。16歲投身革命,抗日戰爭時期,先后參加冀南戰斗、反掃蕩戰役、肖渠戰斗、曹縣東南反頑戰役等,作戰英勇。解放戰爭時期,在情況非常危急、部隊成分不純的情況下,及時整頓健全組織、加強黨的領導,有效挽救危局。
黃大發:“當代愚公”百折不撓的楷模。帶領村民歷時36年,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生命渠”,用實干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為改善山區群眾用水條件、實現脫貧致富作出巨大貢獻,被譽為“當代愚公”。
黃文秀:在脫貧攻堅一線揮灑汗水、忘我奉獻的新時代青年黨員干部的優秀代表。研究生畢業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主動請纓到貧困村任第一書記,把生命奉獻給脫貧攻堅事業,譜寫了新時代青春之歌。
黃寶妹:新中國紡織工人的優秀代表,國家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奉獻者。為實現“全國人民穿好衣”的夢想,勤勤懇懇干了一輩子。退休后堅持發光發熱,參與多地多個棉紡廠建設,積極服務居民群眾。
崔道植:我國第一代刑事技術警察、中國首席槍彈痕跡鑒定專家。60余年刑偵生涯,檢驗鑒定7000余件痕跡物證,參與辦理1200余起重特大案件疑難痕跡檢驗鑒定,無一差錯。研發現場痕跡物證圖像處理、槍彈痕跡自動識別系統,填補國內多項技術空白。80多歲高齡仍忘我工作,參與破獲久偵未破的系列案件。
藍天野:將一生奉獻給人民文藝事業的藝術家。青年時代參加革命,從事進步文藝活動。解放后,出演或導演《蛻變》、《茶館》、《家》等數十部優秀文藝作品,塑造眾多經典人物形象。傳承藝術藝德,發掘和培養一大批文藝界領軍人才,為中國話劇藝術繁榮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魏德友:兵團精神的典型代表。把家安在邊境線上,為國巡邊50多年,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余人次,管控區內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他的家被稱為“不換防的夫妻哨所”。巡邊總里程達2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赤道5圈,被譽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
瞿獨伊:賡續紅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1941年被捕入獄,面對敵人威逼利誘,絕不屈服。立足本職崗位,勤勤懇懇奉獻。開國大典上,用俄語向全世界播出毛主席講話,作為我國第一批駐外記者赴莫斯科建立新華社記者站,期間多次擔任周總理和中國訪蘇代表團的翻譯。
以上就是查字典網的小編整理的七一勛章獲得者們的故事 七一勛章獲得者都是平凡英雄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多多關注查字典。
【七一勛章獲得者們的故事 七一勛章獲得者都是平凡英雄】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中國正式獲得世衛消除瘧疾認證 世衛稱贊了不起的壯舉 下一篇: 2021年福建省高考物理歷史成績公布 福建高考成績“一分一段”統計表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