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跡感受 學彭士祿同志心得體會
2021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跡感受 學彭士祿同志心得體會,彭士祿院士的事跡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精神,他是享譽世界的“中國核潛艇之父”,讓我們一起看看,感受時代楷模彭士祿的光榮事跡吧!
2021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跡感受1
他是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是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也是秦山核電二期國產化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他的名字寫進了英國出版的《世界名人錄》,是享譽世界的“中國核潛艇之父”。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核動力科學家,革命先烈彭湃次子——彭士祿。
2017年10月25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五號樓慶功廳隆重舉行了“何梁何利基金2017年度頒獎大會”。彭士祿和黃旭華二人榮獲該基金的最高獎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囚犯娃娃”終于來到延安
1929年,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農委書記的父親彭湃犧牲,那年彭士祿四歲,而母親蔡素屏英勇就義于1928年。
失去雙親的彭士祿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被送到老百姓家里寄養,在潮安、金砂鄉一帶,窮苦農民冒著殺頭的危險護衛著他,先后輾轉幾十戶人家,最后被送到潮安縣彩塘區地下黨的秘密交通站。1933年,潮安縣委書記叛變,8歲的彭士祿被國民黨作為“小政治犯”抓捕入獄,得意的國民黨曾登報并刊登照片,特以醒目的標題“共匪彭湃之子被我第九師捕獲”以示慶功。
1935年,彭士祿囚禁釋放后回到潮安,淪落為乞丐,繼續寄居群眾家里。翌年夏天,不滿11歲的彭士祿再度被捕。這一次由地下黨組織安排祖母周鳳通過彭湃的戰友將其營救出獄,此后彭士祿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在香港、澳門學習和生活。直至1940年,周恩來派副官龍飛虎找到了彭士祿,經桂林到達重慶。
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彭士祿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周恩來見到彭士祿時凝視了一陣子,親切地拉著他的手說:“終于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要繼承你爸爸的遺志,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15歲的彭士祿來到了延安。這個童年顛沛流離,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姓百家姓的少年,自此在革命隊伍中經受鍛煉,茁壯成長,于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成功使中國首個核潛艇駛向大海
20世紀50年代,在與父親相仿的年齡,彭士祿到蘇聯留學。從此,彭士祿與核動力這個神秘的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蘇聯打下堅實的核動力知識基礎,孕育了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優良種子。
1958年中國研制核潛艇工程上馬后,這項工程和研制原子彈一樣被列為國家最高機密。當年中國曾寄希望蘇聯給予核潛艇研制技術援助,但蘇聯沒有答應。此后毛澤東便表態:“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在如此決心下,彭士祿接過了此項任務。核潛艇研制涉及23個省市,2000多個單位,4萬多臺設備,哪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影響到全局。
1967年8月,聶榮臻給周總理匯報后,中央軍委以“特別公函”方式,發出了核潛艇研制進度的動員令。核潛艇研制大亮綠燈,生產開始恢復。彭士祿感嘆地說:“這是特殊年代的一場特殊戰役,為使核潛艇搞成功,中央有決心,周總理親自抓,聶老總沖鋒陷陣,我們做好具體工作。”這一年,彭士祿被任命為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基地總工程師、技術負責人。
1970年7月,周恩來、聶榮臻、葉劍英等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聽取彭士祿等人對核潛艇的研制工作專題匯報。周恩來聽得非常仔細,并作出重要指示。匯報結束,周恩來特意握著彭士祿的手說:“小彭,記住,你姓彭,你是海豐人,永遠不要改姓換名!”
1970年8月30日,中國第一座潛用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首次達到設計滿功率。接著彭士祿投入到造船廠負責核動力裝置安裝、調試、運行,夜以繼日,廢寢忘食。通過三年的試驗和試航,1974年我國自己研制的國之重器核潛艇正式交付海軍使用,釀造了中國“核動力”雄渾壯麗的輝煌。
核動力領域的“墾荒牛”
彭士祿被譽為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墾荒牛,從潛艇核動力,到秦山一期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到秦山二期核電站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汗水。
1983年初,彭士祿受命擔任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籌建的總指揮。他在不到15平方米的蛇口招商局的房間里,早晨吃方便面,中午吃秘書買來的快餐盒飯,埋頭在桌上親自計算了100多個大亞灣核電站的主參數。
他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快馬加鞭地干,在兩年內就完成了修路、修建淡水庫、征地移民、施工用電、破土動工等工作,并組織與外商進行各種技術、經濟談判。香港中電公司港核投的董事長石威廉先生在一次與我國國家領導人會見時說:“與你們談判最難的對手就是彭士祿,他太強了,技術、經濟都懂。”
1988年后彭士祿又擔任了秦山核電二期工程董事長。如果說秦山核電站的建造成功實現了我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那么秦山二期,則是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當時的中國,在工業基礎、建造水平、材料及管理諸多方面均與國際上有很大差距。導致這個采用國際標準、由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運營的核電站,注定要與艱難為伍,以坎坷為伴。當時,彭士祿仔細地計算了60萬千瓦核電站的主要參數、技術、經濟數據,編制的“一級進度表”得到了美國專家的極大贊賞。為了籌集資金,他與國務院核電辦公室的同志一起,在一周內跑了三省一市……
彭士祿以他獨具的個性、超凡的膽略,在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昂揚拍板,將中國國防建設中作出貢獻的、施工技術超群的核工業二十二、二十三公司,5000人掛在嘉興市的臨時戶口,由秦山二期出資,全部落戶到海鹽,不僅滿足穩定了秦山核電工程隊伍,解決了歷史上建筑施工單位建完就走,滿地游離的困境,為工程建設者提供了固定的生活家園。這是幾代人沉甸甸的囑望,一份責任擔當。
高度的責任心、倔強的精神,使彭士祿克服了重重難關,直到最后勝利。
榮譽當屬于核事業人
三十年過去了,正是這支中國核電的建設隊伍在海鹽建起了九座核電機組,現在的秦山已不再有山野的鳥鳴和不奇的峰巒疊嶂,而是變成了中華大地上核電機組最多、堆型最豐富,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核電能源基地,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人民造福。這支隊伍從海鹽走出去,在中國大地上星羅棋布地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潔的綠色能源核電站。
中國沒有忘記,人們沒有忘記,與中國核潛艇、核電國產化相伴一生的彭士祿,2017年著名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評委會全票通過,授予彭士祿科學與技術成就大獎。
彭士祿說:自己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在這項事業中,他和他的同志們一樣,勤奮努力,盡職盡責,做了添磚鋪瓦的工作。“此項榮譽和成績不僅屬于我個人,它更屬于核潛艇人,屬于核電人,屬于核事業人。我已決定將此獎項的獎金全部捐獻給組織,用于獎勵那些為核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高精尖人才,為核事業人才隊伍建設盡一份我的力量。”
從烈士的遺孤到中國核動力科學家,彭士祿歷經風霜雨雪的嬗變,堅忍不拔,為世人所贊賞。這位92歲老人最衷心的祝愿,就是:祝愿我們偉大的祖國早日擁有更加強大的核潛艇力量;早日成為核電強國;早日圓了老百姓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中國夢!
2021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跡感受2
1925年,彭士祿出生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彭湃的二子。上世紀二十年代,出身工商地主家庭的彭湃,沖破階級的“枷鎖”,成為“中國農民運動的第一個戰士”。
“一個漆黑的夜里,奶媽背著我逃難。”這是彭士祿關于人生最早的記憶。1928年,他3歲,母親蔡素屏不幸被捕,英勇就義。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高唱《國際歌》,慷慨赴死。那一年,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盡管彭士祿才4歲,他就已經成了敵人的“眼中釘”、全國懸賞搜捕的“通緝犯”。
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彭士祿過起了姓百家姓、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生活。他先后在幾十個貧苦百姓家生活過,每到一家,他都要改名。8歲時,彭士祿被國民黨當局抓進監獄。在那里,他吃的飯里滿是沙子、蟲子,渾身都是虱子、疥子,晚上睡覺蓋的是破麻袋。
1935年,在獄友們的掩護下,在監獄受了一年苦、差點被餓死的彭士祿終于出獄。之后,他從監獄轉到廣州感化院,患重疾又差點病死。10歲時,他開始沿著鐵道流浪,一度靠乞討度日。后來,彭士祿再度被捕,這一次,祖母周鳳將其營救出獄。此后他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在香港、澳門學習和生活。直至1940年,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彭士祿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周恩來見到彭士祿時凝視了一陣子,親切地拉著他的手說:“終于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要繼承你爸爸的遺志,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后來,15歲的彭士祿來到了延安,于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回顧過往,彭士祿總是飽含深情地說,“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練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我對人民永遠感激,無論我怎樣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報他們給予我的恩情。”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
1954年1月,美國東海岸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巨大而靈巧的“黑色水怪”轉眼潛入太平洋,游過墨西哥灣、蕩過南美洲、橫穿大西洋,途經歐亞非三大洲后又回到了美國東海岸,而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動力來自一塊高爾夫球大小的鈾燃料。如果換了石油作燃料,需要整整90節車皮的石油,消息一經公布,舉世震驚。這就是繼原子彈之后再度震驚世界的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
1956年,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正準備回國的彭士祿被密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陳賡問他:“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愿意改行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彭士祿堅定地說。
“從未在晚上12點以前就寢過,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一頭扎進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見了湖泊那樣。當時,那種奮進不息、為祖國奪取知識制高點的心情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回憶這段時光,彭士祿這樣說道。也正是這段時光讓彭士祿與核動力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59年10月,當時的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率團訪華,毛澤東提出了為中國核潛艇研制提供技術支持的請求。赫魯曉夫傲慢地回答:“你們中國搞不出來,只要我們蘇聯有了,大家建立聯合艦隊就可以了。”他甚至提出,在中國設立長波電臺,建設供蘇聯的潛艇停靠的基地。
毛主席聽后憤怒地站了起來說:“過去英國和其他外國人占領我國多年,我們再也不會讓任何人為了自己的目的使用我國領土!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然而,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簡直比登天還難!無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無外來援助,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也沒見過核潛艇長什么樣,僅有的參考資料,是從報紙上翻拍的兩張模糊不清的外國核潛艇照片,和一個從美國商店買回來的兒童核潛艇模型玩具。在這種狀況下搞核潛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學”。
“那時候,條件艱苦啊,我們都能夠干出來,不容易!”彭士祿深知,僅憑一腔熱血是不夠的,需要把自己和別人已有的經驗和技能進行轉化,同時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識。
彭士祿針對全室大多數人只會俄語不會英語、而外文資料又大多為英文的狀況,組織了集體英語學習。大家從早晨5點多鐘起床就背英語單詞,甚至上廁所時也在背,夜深了也要背上幾遍新學的單詞才去睡。這樣邊學英語,邊看與各自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室基本上過了英語閱讀關,并且摸清了國外核電站、核動力裝置的基本情況。
“那時候,交通不便,我們吃住都在工地上。那里陰暗潮濕、毒蛇蚊蟲肆虐,生活非常艱苦。我們是吃著窩窩頭搞科研的,連窩窩頭都吃不上時,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沒有電腦,僅有一臺手搖計算機,大家就拉計算尺、打算盤,那么多的數據都是靠這些工具沒日沒夜地算出來的。”彭老回憶說。
就這樣,通過邊學習邊實踐,他們逐漸扎實地掌握了核動力裝置的基本原理及各系統、各專業間的內在關系。默默攻關,這些“門外漢”悄無聲息地站到了核動力科學研究的前沿。
“我來簽字,我負責!”
尖端科學講究精細嚴謹,但彭士祿偏偏“大膽”。
在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開發前期,許多人對核動力的知識都幾乎為零,他們有學電的、有學化工的、有學儀表的,對某個技術上的問題意見不一致,甚至經常發生激烈的爭論。出現這種情況,他就對研究人員說“不要吵,做實驗,用實驗結果說話。根據實驗結果,我來簽字,我負責!”
1970年7月,反應堆開始緩緩提升功率。每提高一檔功率,出現的險情也越多。問題不斷增加,反對繼續提升功率的意見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彭士祿力排眾議,繼續提升功率,8月30日,他決定實現主機“滿功率”。這一天,實驗現場圍滿了人,負責數據運算的黃士鑒并不知道彭士祿滿功率的計劃,下午六點多鐘,黃士鑒發現,竟然滿功率了!他以為自己算錯了,繼續算第二遍、第三遍,第三遍,他才確定。
彭士祿的“大膽”,并非有勇無謀,“拍板”也并非胸中無數。有一次,有人問他:“為什么敢于拍板?”他說:“其實,有個秘訣,一定要用數據說話。”牢牢掌握實驗數據,是他大膽決策的科學依據。也有人問他,“在潛艇核動力研制過程中,那么多次拍板,有沒有拍錯的時候?”彭士祿毫不掩飾地說:“有啊,怎么可能沒有。錯了,我就改過來,再繼續前進。只要三七開,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干,不然,都準備好了,要我們干什么?”
就在核潛艇進行最后調試工作時,劇烈的胃疼襲來,彭士祿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醫生診斷為急性胃穿孔,這一次手術,彭士祿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那一年,他才49歲!他說:“我喜歡這個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了秦山核電二期工程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到:“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群體團結,是合力,至關重要,最怕‘窩里斗’,分力抵消,越使勁越糟糕,最后變成負力,悲矣!盡自己的力氣去做正功,沒有白活。”
大國重器,以命鑄之。他們在祖國貧弱的年代,創造出了蔭護萬代的財富,用自己堅挺的脊梁,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幾十年后,中國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潔的核電站。一代又一代核工業人不弛于空想,不鶩于虛聲,將青春年華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潛艇、澎湃動力的核電站,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2021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跡感受3
中宣部近日決定,追授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時代楷模”稱號。連日來,彭士祿院士深藏功名、矢志報國的先進事跡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尤其是在科技工作者、高校師生中引發熱議。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他“傳承紅色家風,矢志科技報國”的高尚精神,為建設強大的祖國貢獻力量。
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呂娜說,作為一名科學史的研究者和彭士祿院士的校友,2011年我承擔了中國科協牽頭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并由此有了與彭士祿院士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在一次次的接觸和十年的不斷研究中,我逐漸懂得了彭士祿院士面對國家需求時那種奮不顧身的投入,對待學術研究的嚴謹求實。彭士祿院士與老一輩核動力人一起頂住壓力、互教互學,實現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他們那一代核潛艇人的墾荒牛精神,必將激勵當代科技工作者繼續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呂娜說。
中國核動力院原科技委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胡明剛說:“彭士祿院士任中國核學會核能動力分會理事長期間,參加學會的學術交流活動較多,十分關心學術發展。他與人和善,談吐幽默,沒有一點架子,是一位非常和藹的老人。”
中國核動力院員工周茂和邱彥回憶說:“彭士祿院士等創辦了一本填補我國核能動力領域空白的學術期刊——《核動力工程》。他在任主編期間不僅明確了辦刊宗旨和辦刊方針,還不辭勞苦,嚴謹求實,為提高刊物的學術質量做了大量工作。他撰寫了《核能在我國能源中的地位》等多篇論文,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在科研生產和學術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張威說,彭士祿院士的事跡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精神。從彭院士的身上我們不僅僅應該學到他百折不撓、堅韌不屈的品質,更應該學習他淡泊名利、愛黨愛國愛民的精神。在過去的幾十年內,我國在科研方面發展迅速,但仍然在很多方面有所局限,我們所能做的、所應該做的依然如同彭院士說的那樣,“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
“我們學習彭老,首先學習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黨的忠誠,一生不計名利,無私奉獻,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奮斗終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宋國杰說,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要以彭士祿前輩為榜樣,做熱愛黨、熱愛祖國、充滿干勁兒的孺子牛,在教學和科研的本職崗位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院長助理李際鵬說,彭士祿院士堅守初心、對黨忠誠、淡泊名利、甘于奉獻,將青春年華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潛艇、澎湃動力的核電站,用自己堅挺的脊梁,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作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把肩負的責任化作進步的動力和奮斗的激情,講好包括彭士祿校友在內的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故事,教育激勵新一代哈工大人在新百年新征程中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成為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李際鵬說。
清華大學核研院青年教師周湘文說:“彭士祿院士隱姓埋名30余年,開創了我國的核動力事業,作為新時代的科研工作者,我能夠參與到高溫氣冷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倍感自豪和驕傲,向彭士祿院士學習。”
清華大學核研院博士生高群翔說:“彭士祿院士是核工業領域的前輩,我還記得他希望將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希望能夠永遠守望我國的核潛艇事業,他的精神令人為之動容和落淚。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全心全意為推動行業進步貢獻綿薄之力,這就是我目前最應該去做的事情,也是最大的心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7級博士生許卓頤說,彭士祿院士身為革命先烈之子,傳承紅色家風,在選擇專業時毅然以國家之需求為己任。在他的眼里,共和國的國防事業重于自己的生命。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于這樣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家,正是前輩們無私付出的努力,才給了我們今日安穩無憂的生活,才有了我國今日重新崛起的基礎。
學習了彭士祿院士的先進事跡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院核物理專業2018級本科生楊澤楷表示,面對爭議與困難,彭士祿院士挺身而出,保持純粹的科研態度,展示出老一輩科學家的擔當與毅力。“作為一名北航核物理專業本科生,我將接過時代重任,努力學習,認真科研,繼承發揚老一輩科學家拓荒牛的精神,為國家的核物理事業添磚加瓦。”楊澤楷說。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2018級學生常寧說,彭士祿院士用一生踐行著愛國奉獻,讓我國的核潛艇事業從幾張模糊不清的照片和一個玩具模型開始,一步步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方法,成功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最終實現我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的突破。當代中國青年生逢盛世、肩負重任,我們要將彭士祿院士的精神融入學習和工作中,堅持與時代同向同行,不畏艱難挑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奮斗傳統,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2017級本科生呂傳翰說,彭士祿院士的事跡是老一代科學家赤心報國的最真實寫照,“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這是彭士祿院士對祖國立下的誓言,也是對我們年輕學子的鞭策。
以上就是查字典網的小編整理的2021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跡感受 學彭士祿同志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多多關注查字典。
【2021時代楷模彭士祿事跡感受 學彭士祿同志心得體會】相關推薦文章:
2021科技自立自強形勢政策心得語錄 科技自立自強形勢政策心得感受
上一篇: 老婆在父親節送給老公的祝福語 妻子父親節寫給老公的話 下一篇: 高考后容易出現的4種心理問題 高考結束后如何調整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