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時評金句摘抄 人民日報經典時評
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也是世界上十大報紙之一,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人民日報時評金句摘抄,大家快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人民日報時評金句摘抄吧!
人民日報時評金句摘抄
《鞋是用來穿的,不是用來炒的》
鞋是用來穿的,不是用來炒的。利用大家的愛國情緒“炒鞋”,最終只會傷害大眾的熱情;讓普通消費者對著天價望而卻步,也難免會傷害國產品牌的信譽。
《大廠黑話還是行業術語?企業文化還是內卷游戲?》
1.這些“黑話”到底是便捷溝通的工具,還是裝腔作勢的表達,到底是企業文化的必要組成,還是無意義的內卷游戲?
2.隨著時代發展,刻意使用“加密”表達進而防備外人的現象少了,但專有表述仍在發揮標識團隊成員、加強內部認同的作用。
3.新人學習必備術語,一定程度上是提升專業能力的過程;熟悉內部用語,也是融入集體并成為互聯網人的一種“通過儀式”。
4.一是以辭害意。“語之所貴者意也。”在日常表達中,比語匯更重要的是語匯的用法。正如文章開頭的報告,堆砌術語、為用而用,打亂了詞語應有的用法,違背了語言的表意初衷。二是故作高深。晦澀不等于專業。“為賦新詞強說愁”式的生造概念,實際是膚淺的自我包裝。不懂的人“不明覺厲”,卻增加了業內人士的學習成本。
5.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化簡為繁、生搬硬套的表達只會讓交流更加困難。更重要的是,語言生態反映社會生態。
6.好好說話是一種美德。
語言的生命力在于因時損益。
7.我們期待,作為創新先導的互聯網行業,在生產更豐富產品的同時,造就更符合時代的生動表達,為開放、流動的語言之海注入活水。
這正是:
“黑話”發揮成“廢話”,以言盡意方飛花。
《人民日報評論員: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
1.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以堅定不移、頑強不屈的信念和意志與貧困作斗爭,在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上取得了偉大歷史性成就,完成了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
2.“治國之道,富民為始。”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
3.經過8年持續奮斗,到2020年底,中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勝利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4.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國全面消除絕對貧困,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不僅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也是人類減貧史乃至人類發展史上的大事件,為全球減貧事業發展和人類發展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5.中國立足本國國情,深刻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
6.每個人都有過上好日子的愿望和權利。各國應擔負起對人民的責任,積極推進減貧發展,讓公平正義的陽光沖破貧困落后的陰霾,照亮繁榮發展的美好未來。
7.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抓創新不問“出身”》
1.創新,不問學歷高低,但求千帆競發;不問名氣大小,惟愿百舸爭流。
2.創新,不僅需要廣受矚目的大項目、大創新,也離不開雖不知名但創造價值的小項目、小創新;不僅需要大企業、大科學家,也有賴于無數個奮戰在一線的普通科研工作者和勞動者。
3.抓創新不問“出身”,確立了一種“效果導向”,以創新能力、創新擔當、創新成績作為最終評判標準。
4.對每個人而言,不問“出身”意味著看見自己的可能性,只要敢于嘗試、保持努力,長期的堅持可以在未來某個時刻開出創新之花、收獲創造之果。
5.抓創新不問“出身”,體現著科學思維的多元與包容。
6.科技創新沒有事先指定的成功者,常常是各種奇思妙想競爭中的勝出者。
7.抓創新不問“出身”,還需要真正形成不問“出身”的制度環境。一方面要“破”,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傾向;另一方面要“立”,營造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制度環境,涵養允許試錯、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圍,讓各類人才都可以充分釋放潛能。
以上就是查字典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民日報時評金句摘抄,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喜歡,更多精彩文案請繼續關注查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