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也就是以付費形式獲取網絡知識點。知識付費的本質,就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知識付費有利于人們高效篩選信息,付費的同時也激勵優質內容的生產。當然也會帶來一定的缺陷,即"知識金錢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對知識的付費意愿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擁有知識已不再僅僅是被描述為學富五車或滿腹經綸,而是財富真正的源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知識付費 含義: 付費獲取網絡知識。 形式: 資訊、課程、咨詢等。 特征: 碎片化
釋義/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設想一個場景,你需要搬家,行李太多,你并沒有喊朋友免費給你幫忙,你上搬家網上付費找工作人員幫你;你上外包網,付費找人幫你設計、幫你編程做產品。這是付費時代。
而“知識付費”則是另一個維度,它把人作為主體,通過輸出知識來獲取相應的收入。傳統的知識分享是禮尚往來的禮品經濟邏輯,而知識付費則是引入了經濟回報,利用現有的知識輸出平臺和媒介形式做成可流通的產品、服務,這給人類知識、經驗的分享效率提升了一個檔次。
這個時代的社會,越來越追求“時間效率化”,能在最短的時間達成自己的目的,是值得付費的,市場已經驗證了這一點。人作為主體,是交易的一個升級。從前,大家認為政府機關是靠譜的,我不認識你,我怎么相信你;而現在,隨著大量網紅的出現,我們建立了一個更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把人升級為交易的入口。
王思聰分答回答了32個問題,刷爆朋友圈,賺了23萬;Angelababy直播,2小時賣了10000支口紅;《李翔商業內參》,兩周獲5W訂閱用戶,收入過千萬......而隨著在線支付體系的形成,微信、支付寶打下的江山,更是徹底引爆了“知識付費”。新的傳播渠道已經形成,大家不再只能通過電視、廣播進行消費,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催生一大批內容傳播平臺。新的貨幣手段已經形成,讓支付變得輕而易舉,打賞、收費、廣告、電商等等。
形式/知識付費
資訊知識付費平臺通過對新聞資訊針對性的分門別類篩選出來,提供給用戶進行查看。它幫用戶省略了一步自己去搜尋鑒別知識的步驟,在如今信息量如此龐雜的時代,它省略的這一步,給用戶帶來的是可以知曉最新的新聞資訊、自身不用付出太多的時間、本身資訊是經過挑選的、質量內容都是可以滿足用戶的要求的。
這種形式對標的過去的傳統媒體,也是“知識付費”形式中最為簡單的一種。
知識這相比之前的資訊就更為體系化,之前的資訊如果算是逛商場,那么這項知識則是專賣店。它更多是介紹一個領域的入門知識和方法,來滿足用戶對未知的恐懼。典型的,比如得到App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喜馬拉雅的《好好說話》,知乎live,分答小講等都屬于這一類。
這類出品的作者一般都是某個領域的有名人士,本身帶有流量效應,用戶對其有深厚的認同感。
課程這類形式相比知識,就更加具象化。它在知識的基礎上,還包含了要讓你學會的功能。所以它跟知識的區別是,不光要讓你知道,還想讓你學會,這是在解決我們目前所擁有的能力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問題。
典型的比如,起點學院的產品、運營課程,在線教育的英語留學課程等都屬于這一類,它更加專注于結果。你聽《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沒聽懂,你可能會怪自己段位沒達到那個層次,然后繼續努力提升自己的段位。而如果你花更大的價錢去上英語留學課程,最終發現沒什么效果,你肯定是會去投訴、去罵人的,這就是不同形式對標的不同用戶群體心理的期望值。
這種形式在社會上是更多見的。因為成年人,更加追求功利性的效果,大家都是有目的的沖著結果去的。聽了你的課,我就要獲得相應的東西。所以,這類形式更多的會找一些領域內最資深、最有影響力的大V合作。
咨詢這類形式典型的就是在行,它針對的是個性化定制。比如,你有一個問題,就可以花錢去在行找相應的行家,讓他給你解決個性化問題。這類服務,對標的是傳統的咨詢服務。
這會是未來的趨勢,隨著社會高度話發展,私人定制的需求會越來越高。很多自己經歷的事,并沒有一個很好的直接解決方案。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成因/知識付費
時間成本知識付費選擇太多,用戶決策癱瘓,自己選擇的時間成本增加,愿意通過付費來代替個人搜尋選擇,這使知識付費成為可能。 金錢成本
“得到”上賣的音頻干貨,商學院筆記,干貨圖書標價其實也很低,學習課程不用到現場,也不用訂機票酒店出差奔波,這就是在降低人學習的金錢成本。
社交貨幣知識越來越成為一種社交貨幣。你沒看過《歡樂頌》,但是看過幾篇有關《歡樂頌》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別人聊天談話的話語權;你沒讀過《必然》,但是你買了,遇到這個話題你就可以插嘴聊兩句;你沒看過《大魚海棠》,但是看了別人的影評,你就敢像看過一樣說這是一部好片。
對于付費知識產品來說,社交貨幣往往意味著產品有人格的背書,有和別人交流的談資。用戶愿意為內容買單,內容實際有效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馬云、柳傳志、雷軍推薦了,你看了就會有成功人士的感覺,你和別人聊天就會有話題。
應對/知識付費
上述所有的知識付費形式本質都是一個人通過服務獲取相應的回報,只是形式上的差異問題,因此本質上都是同一種東西。
“知識付費”的熱潮,在剛開始是極其火爆的,而現在,也逐漸趨向理性化。這是社會的規律,面對未知的產物,剛開始肯定是有一段時間的大熱區,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有意識的認識到:學習,付出的最大成本根本不是金錢,而是時間。因此,最終整個“知識付費”行業,一定會經歷一次洗牌,沒有實質性內容的平臺會被淘汰,篩選留下的平臺,才是對我們用戶來說,最有價值的。應對“知識付費”的潮流,有2點可進行借鑒:
1.碎片化時間,學習仍然要體系化
如今我們的時間都被切割成小塊,我們所有可利用的空閑時間也越來越少,在碎片化時間,我們的大腦不斷的切換任務,精力是沒那么集中的,用戶沒有太多腦力可以對內容進行消化。所以,最終進入我們大腦的內容,是不成體系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消失殆盡。
而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的就是體系化的輸入。
一個知識體系很完善的內容,可以讓用戶輕易地在大腦中形成回路,然后將這些新知識與舊知識結合,納入到回路中,刻印在大腦里,這樣知識才會沉淀下來。
因此,對于我們接收到的知識,我們一定要定時的進行整理歸納,使之體系化。而不是,今天看到一篇好的公眾號推文,點個收藏,后面就完全遺忘在角落里了。
2.抱著目的去接收知識
在現如今的社會,我們需要有功利性的思維,這會讓我們吸收這些知識更為理性結構化。
因為,如果一段時間內,你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發現沒有任何改變,你一定是堅持不下去的。因此,你需要有目的的去接收這些知識。把所有學到的東西,場景化落地,這樣不僅可以真正的把知識納為己用,而且對你個人的成長是極其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