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囤積癥
社交網絡囤積癥
社交網絡囤積癥指對自己的社交痕跡極度在意而引發的攢好友、攢消息、攢聊天記錄等囤積行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社交網絡囤積癥 癥狀表現: 攢好友、攢消息等囤積行為 產生原因: 囤積則更多地與安全感有關 治愈方法: 從現在開始做減法,斷舍離
概述/社交網絡囤積癥
社交網絡囤積癥 在線時代,社交網絡帶來了新的囤積形式:加了無數個群不說話也不退出,不愿錯過所能接受到的任何信息,因而會忍不住整日查看手機和電腦……
你在微信上看到一些不錯的文章,被標題吸引之后,每次打開只看看前面一小部分就直接把這篇文章放進了收藏夾,告訴自己現在沒時間,等以后有時間了再好好看。
一段時間下來,收藏夾里已經有很多很多文章了,卻沒幾篇有認真安下心來從頭讀到尾的。
然而你發現自己不知什么時候已經形成這樣的習慣:在翻看那些文章的時候似乎并不是為了去看文章本身,而是以判斷這篇文章是否有收藏價值為動力在閱讀。
在囤積信息的時候,人們總是不止一次地預設它們未來會發揮作用,卻不曾意識到,人們為未來囤積的保存欲,早已超過現在所需的擁有。
并且,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囤積后的用戶體驗,也遠不及當時收藏的實用感。
癥狀表現/社交網絡囤積癥
1.關注的微信公眾號多得記不清,大拇指拼命往下滑都不見底,卻還在源源不斷找新歡;
2.聊天記錄從來不刪,微信吃掉一半內存;
3.看到不錯的微信文章先收藏卻沒時間讀;
4.一周有八回“您的表情包已滿,請清理后再添加”;
5.找資料電子書下載所花時間是閱讀時間的10倍;
6.自拍,拍食物,拍寵物,各種拍并分享至社交網站;
7.擁有無數網絡好友或無數群組;
8.一有空閑時間第一反應掏出手機,無限次的刷朋友圈、微博,生怕錯過任何信息。
產生原因/社交網絡囤積癥
囤積可以說是人類的本性,是原始時代生存本能的延續。
人類最初靠打獵為生,后來逐漸發展到種植圈養,無論是哪種狀態,都需要將生存資料留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所以養成了囤積的習慣。
現代社會,囤積則更多地與安全感有關。
相對來說,當我們在一種缺乏安全感的狀態下時,更容易喜歡囤積。
比如,精神上感覺不安全的時候,一部分人會轉而尋求物質上的豐裕,讓自己覺得周圍世界是可靠的、可掌控的。
因而,當你害怕被發現“這個東西我沒看過/沒聽說過/沒見過”,會不停地攢好友、攢消息、攢聊天記錄、攢電子書、攢文章……
遺憾的是,在這些戰利品中,大多數都囤積在身邊卻毫無用處。
且當人們發現自己收藏的內容怎么也看不完時,可能還會引發一定的焦慮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等負面情緒。
如何治愈/社交網絡囤積癥
1.從現在開始做減法,斷舍離
社交網絡囤積癥 與囤積狂相對應的正是斷舍離。斷舍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棄多余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迷戀。
這是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
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他物為主角,去思考什么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就像家里如果買了一箱蘋果,有的人總是先挑爛的吃,可是往往原來的爛蘋果還沒吃完,新的爛蘋果又出現了。
你想囤積好蘋果,可最后得到的只有爛蘋果。所以,現在你要做的是,永遠都先挑好蘋果吃,不焦慮未來,只享受當下。
2.克制自己的欲望,靜下心
你買了好多書?OK,那就一個周甚至是一個月讀一本,一本一本地讀。
你手頭有好多工作?OK,同樣的一件一件地做,而不是同時做許多件。
用心對待你現下擁有的每一個物件、每一件事,久而久之你會變得有序、平靜。
接下來,嘗試著屏蔽微信賬號上的朋友圈,減少在微信上的時間,盡可能有事電話或者當面談,每天只在固定的三個時間段看微博、知乎、豆瓣等平日一會一刷的網站。
一段時間后,你會驚喜得發現工作效率高了很多,并且對生活的熱愛也多了幾分。
無論你在囤積什么,都要記得,越囤積,越匱乏。
不妨拋卻“無用”的囤積物,過簡單清爽的生活,或如周作人筆下的那番情景般“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