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任務工作
多任務工作
“多任務工作”指的是當前很普遍的工作狀態,一個人同時處理多件事情,比如以下這個常見的畫面:寫一會報告,刷一下網頁,查一下資料,收一下郵件,回去做一下數據,點開微信回應一下,再回去貼圖表……諸如此類。今天這個時代,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已經近乎不可能了。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大堆任務,同時開著Word、Excel、PPT,微信和QQ總是同時閃動好幾個頭像……似乎,不能同時處理這些事情,就是能力不夠。
基本信息 概述/多任務工作
互聯網時代,人們在工作生活中往往在多屏之間頻繁切換自己的注意力,有研究認為這可能會導致大腦結構的改變,對情緒調節不利。但如果保證合理的分配以及適度的時間,也可能改善思維效率。
細數一下人們身邊的多媒體設備,互聯網電視、電腦、手機、平板、電子書以及層出不窮的可穿戴設備,除了睡眠時間,許多人幾乎一刻也離不開它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屏幕構成了現代人生活的主體部分。這些屏幕之間,沒有嚴格的區分,而是一種聯動的關系。正因如此,人們在工作生活中往往在多屏之間頻繁切換自己的注意力,一邊看電視一邊用平板,一邊用電腦一邊用手機。這種多屏時代的使用習慣究竟是帶給人更多的歡樂,還是加深大腦多任務工作的負擔?
原因/多任務工作
實施多任務時,會讓大腦充滿應激激素和腎上腺素,而它們會導致大腦無法清晰地思考。
人類大腦并不適合同時完成多任務。當有人認為自己正在實施多任務時,其實他們只是從一項任務快速地切換到另一項任務。而且,他們每一次這樣切換,都是在消耗認知能力。這就意味著,我們在消耗葡萄糖(大腦燃料)越快,我們的大腦就會越來越疲憊和混亂。多任務阻止了深度思考、創造性思維,因為我們大腦思維一直在不斷切換,每一次都是從頭開始。造成的結果是,思維越來越沒新意,思考越來越膚淺。
分析/多任務工作
1.多任務工作,會占用我們的認知資源
多任務工作明尼蘇達大學商學院教授SophieLeroy,在一篇2009年的論文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注意力殘留”(Attentionresidue)。他指出,當你從一項未完成的任務A,切換到任務B時,由于A還沒有做完,你的大腦中會有一部分資源,仍然在對A進行處理和運算,你會抑制不住地回想到任務A,從而抑制你對于任務B的投入。
這部分仍然在處理任務A的資源,就叫做“注意力殘留”。
一方面,“注意力殘留”會占用我們大腦的認知資源,降低對任務B(以及其他任務)的投入程度。
另一方面,“注意力殘留”會在我們的認知中造成“多目標焦慮”,從而使我們產生“認知負擔”(CognitiveLoad),降低我們在任務B上面的表現。
什么是“認知負擔”?簡單舉個例子。當你來上班的時候,我告訴你:你今天要寫完一篇1萬字的報告,寫不完不許下班——你是不是會覺得晴天霹靂?
一整天,這個任務都會沉甸甸地壓在你的心上,讓你心神不寧。你會不由自主地擔憂:要是我完不成怎么辦?怎樣做才能盡快寫完?
我相信,你這一天的工作,一定表現得非常糟糕。
這就是認知負擔。當一個人大腦中同時存在著越多的目標和任務,他就會越焦慮,用于處理任務的資源會減少,狀態也會下降。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如果一個人腦子里裝了太多的事情,他會表現得魂不守舍,對別人的話經常聽不進去,剛交待的事情也很容易忘記——這就是因為,沉重的認知負擔,使他難以騰出更多的資源來處理額外的信息。
這兩個效應加在一起,共同降低了我們的工作效率。
本質上,人對于未完成的事物,會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想去把它完成,否則就會一直想到它——這稱為“契可尼效應”。
所以,在工作A和工作B之間來回轉換,不但不會提高效率,反而會不斷地加重這種焦慮感。從而使你無論在處理哪項任務時,都會因為受到干擾而降低表現。
2.多任務工作,會干擾我們的工作記憶
你也許有一點體會:當你從別的任務切換回去之后,你會忘記之前在想什么。
人的“工作記憶”(WT)空間,是非常狹小的——它只能同時存放4個單位。即使你通過組塊、分類等方式,把大量信息聚攏起來,但也很難超過4個單位的限制。
而當你切換出去,哪怕只有幾秒鐘,對新信息的處理,也會占據你的工作記憶。由此帶來的后果就是,你剛剛建立起來的記憶,瞬間就被清除出去。
你只能從長時記憶(LTM)中,通過僅存的痕跡,嘗試著把那些信息再次聚集、組合起來。
先不提這個過程耗費的時間,更嚴重的后果是,也許一個剛剛誕生的點子,就這樣消失了,再也回想不起來。
3.多任務工作,摧毀了我們進入“心流”的可能性
進入“心流”的條件之一,就是全心投入的專注——當你所有的念頭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操作來克服困難”時,你就更容易從微小的反饋中獲得激勵,心流也就應運而生。
而多任務工作,恰恰摧毀了我們對任何一個任務的投入和專注。
所以,看起來高效的“多任務工作”,實際上恰恰是效率的殺手。
實際上,“多任務工作”的危害,可能比你想的更嚴重。
2014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僅僅是幾秒鐘的走神(比如檢查一下微信、看一下郵件),也會造成錯誤率的顯著上升,甚至可以高達兩倍。
密歇根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表示,在企業中,多任務工作幾乎無處不在——每個人在工作的時候,都難免要接一下電話,跟同事討論工作,或是回應老板的詢問。而這些“多任務”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呢?
它會降低一個團隊20%-40%的工作效率。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
如何避免/多任務工作
多任務工作那么,如何避免“多任務工作”對我們造成的負面影響呢?
1.冥想
如果你即將開始一項工作,而大腦中還殘存著許多雜念時,不妨先閉上眼睛,深呼吸,嘗試著與它們和解,告訴自己不要焦慮。
很多時候,給自己一些正面的心理暗示,以及通過一些操作——比如用悠長、緩慢的深呼吸,刺激分泌內啡肽,傳達出“平靜、舒緩”的信號,可以讓身體鎮靜下來,降低自己的焦慮水平。
深呼吸的時候,不妨回想自己以前的優秀表現,想象那些正面的、令人興奮的場景,提高整個人的信心,提高大腦的活躍程度。
這會有助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手頭即將開始的工作上。
2.向自己提一個問題,嘗試去解決它
問題,是最能夠吸引注意力的東西。
在開始一項工作之前,提一個問題,并在工作中尋求答案,會為你的工作增加樂趣,提高對其的注意力。
舉個例子,在做一份PPT之前,可以問自己:我這份PPT的亮點是什么?我可以如何呈現這個亮點?
或者,在讀一個章節之前,問自己:作者是如何解釋他的論點的?跟同類相比,好在哪里,有哪些缺漏?
這樣一來,就可以把枯燥的工作,變成一個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可以顯著提高自己集中精力的意愿。
3.利用白噪音
我寫作的時候,往往會去星巴克。如果在家里,也會插上耳機,播放白噪音。
什么是白噪音?咖啡館背景的嘈雜聲,樹林里的風聲,流水聲,火爐噼啪的聲音,路人雜亂的交談聲,等等。
這些聲音,一來,不含有任何信息量——因此它們對大腦來說是低優先級的,不會給大腦造成任何負擔;二來,它們可以掩蓋各種突兀的、細小的噪音,從而幫助你跟環境隔絕起來。
也可以聽輕音樂,但是注意,不要聽有歌詞的音樂,也不要聽搖滾、金屬等律動感太強的音樂,因為它們會吸引你的大腦。
4.將瑣事集中在同一個時間段處理
不要急著應答微信、QQ、郵件,專心致志做你的工作,等告一段落或者感到疲倦,再休息一下,將這些瑣事一一搞定。
可以參考《如何高效的管理時間?3個清單介紹給“忙碌”的你》,分別把不同的事項寫入三個清單,再分門別類打開,處理,劃掉即可。
如果你并不是一個作息非常非常規律的人,不要使用番茄鐘。你應該按照自己的狀態和精力安排工作,而不是聽從鬧鐘的安排。
5.隔絕干擾
如果可以,在做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時,挑一個單獨的、確保不會受到任何干擾的地方工作。
當然,很多時候,這一點主要看公司,而不是看自己。
令人振奮的是,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比如,在辦公室里設置“沉思空間”,設置“單人辦公隔間”、員工可以自行尋找空房間使用,允許員工到咖啡館辦公,允許員工遠程辦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