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酒式社交
勸酒式社交
勸酒式社交是指你來我往,觥籌交錯,中國酒文化一種的勸酒習俗。新春佳節之際,少不了大小聚會。聚會以聯絡感情為名,卻以桂酒椒漿為載體,勸人喝酒,比拼酒量,讓感情虛無,使社交變味。
概述/勸酒式社交
勸酒式社交 國人以酒識人,以酒量論感情。傳統文化少有品酒的說法,酒天然地便是用來豪飲的。仿佛飲酒愈多,感情便愈濃厚。酒杯上折射出親情與友誼的幻象。春節期間,七大姑八大姨齊登場的家族聚會,平日里與對方素無交集,指望幾杯酒維系住一年的感情。血緣之情再濃,竟也抵不過美酒的醇厚。這杯酒不“先干為敬”,不光自己,旁人也渾身不自在。
然而,一個人的真實酒量,往往又是不能言說的秘密。酒過三巡,聲稱飲酒最多者,難免是個言過其實之徒;淺嘗輒止者,未必不能包容海量。飲酒難見真誠,場面上的套路不可當真。喝酒是一套,做事是另一套,所謂虛與委蛇,大抵跟酒場上的長袖善舞脫不開干系。
勸酒,讓酒成為人情世故的附屬品。身在其位,不管你愛不愛喝酒,能不能喝酒,都要越過這道“酒門關”。過度飲酒對健康的摧殘,春節等節日因為勸酒,造成酒精中毒的悲劇,也并不少見。
更重要的是,對不愛飲酒之人來說,不得不喝酒的場合就成為一種負擔。本來應當坦坦蕩蕩交流感情,卻最終使得參與者勉力支撐,力不從心。
酒席上長幼有序,是傳統社交秩序的最后一塊自留地。中國人的家族意識與家族觀,因為城鎮化與生育政策,若干年來已趨于淡化。年輕一代已難以理解大家族的情感維系。趨于現代和文明的社交方式,早已不只有飲酒一種。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在內,情感的維系取決于日常的溝通與聯系,而不在于酒席上“陌生人”之間的熱絡。
聚會飲酒看似熱鬧,卻是功利和低效的社交。酒當然可以成為聯絡感情的媒介。但是這種聯絡應基于彼此互信和相互尊重。勸人喝酒,比拼酒量,讓感情虛無,使社交變味。
從何而來/勸酒式社交
勸酒式社交 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對酒是情有獨鐘,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等千古佳句。
在遠古時代,酒屬于奢侈品,用于祭祀、慶典、戰爭等隆重場合。很長一段時間內,酒文化與飲食文化并沒有關系,而是一種政治統治的道具。隨著技術進步與經濟的發展,統治集團形成的酒文化慢慢向社會各階層蔓延。
中國早期的勸酒風氣源自各種持續時間很長的宴會。唐代的宴會一般從上午開始,一直持續到黃昏,算來不下七八個小時。一頓飯吃這么長時間,話題必然枯竭,干喝也無趣,于是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勸酒技巧。
嚴格地說,勸酒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會遺留下來的舊俗。敬酒是有社會等級區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級敬上級,晚輩敬長輩等。敬酒首先是下對上的互動,而上對下的互動,可稱作回敬。最早的勸酒多來自上對下的敬酒。
《三國志》記載,張繡投降曹操后,曹操很高興,宴會請大家喝酒。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韋拿著斧子緊隨其后。曹操向誰敬酒,典韋就拿著斧子向誰行禮。那架勢的潛臺詞似乎是:“你喝不喝?不喝砍了你”。
同樣,孫權也愛勸酒,有個“釣臺罷酒”的典故。《三國志·張昭傳》載,孫權曾登臨高臺宴請賓客,大家都喝醉了,他派人用水把喝醉的人沖醒,并告訴大家說:“今天的所有人,除非喝得從臺上掉下去,否則就要一直喝!”
張昭神色嚴肅,一言不發,徑自走出坐在車上。孫權派人叫他回來。張昭對道:“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也。”以殷紂王縱飲之事作類比。孫權聽后默默不語,面帶慚色,罷去酒宴。
征服游戲/勸酒式社交
如今,勸酒、敬酒已內化為不少中國人的價值、習俗與習慣。適度勸酒是禮儀,但不惜彼此傷害身體的強行勸酒,是一種陋習。一些人之所以沉醉其中,不是酒本身的魅力,而在于勸酒背后所體現的“權力”,本質是一種“征服游戲”。
在法國歷史學家馬克·阿爾貝寫的《權力的餐桌》一書中,從古希臘時代的公眾宴會,到路易十四的豪華餐桌,直至如今愛麗舍宮的第五共和國晚宴,餐桌的變遷被視為是一個權力控制與馴服的過程——“菜”不僅僅是菜,“吃”也不是個人的事兒,因為在吃的“規矩”和“意義”背后,總有需要達成的目的。
在許多情況下,酒儼然成為了辦事“利器”。朋友聚會要喝酒,公務接待要喝酒,求人辦事要喝酒,商務洽談要喝酒。同樣是求人辦事,你擺酒請客,而別人無動于衷,結果就不言自明了。而喝酒不只是助興,更是一種考驗。事情能不能辦,看你喝多少、怎么喝。
在上下級或者合作伙伴之間,勸酒能實現服從性測試。即通過勸酒試探對方,如果對方接受勸酒,就意味著對方能承認我方的權力,接受我方的規則。勸酒者就是要對方擺明態度,誰有求于誰,誰聽令于誰。在政界是提醒你擺好上下關系;在商界就是要提醒你誰說了算。
人人都知道過度飲酒對身體健康有害,這種勸酒表現為虐人和自虐的過程——面對上位者,自虐以表忠心;面對下位者,虐人以得滿足感。
因此,有些企業的老總為了應付各種名義的敬酒,身邊專門配備了一個酒量驚人的喝酒秘書。而勸酒的受害者通常是單位新人和職場新手,他們明知“受害”也不敢拒絕,因為要想融入就得滿足別人的征服欲,有時還要表現出樂在其中的樣子。
感情深淺測試/勸酒式社交
勸酒式社交 在中國,酒喝多少,不僅是個人酒量問題,更被看作衡量雙方投入感情多少和交情深淺的砝碼。有“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一口悶;感情鐵,喝出血”的說法。
這其實是一種“傷害性建立社會資本”的游戲規則,可以算是一種“投名狀文化”:你必須通過某種傷殘自身的方式來顯示誠意,如果雙方都顯示誠意,那么就一起醉吧!
在陌生人或關系一般的人之間,勸酒被認為是拉近彼此距離的方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壓抑自己的情感。通過喝酒,能放松警惕,把壓抑的情感表露出來,實現“酒后吐真言”。在飯桌上,酒杯一端,氣氛立刻就活躍了許多;互敬幾杯,彼此的感情就親密不少。平時沉默寡言的人酒過三巡,也可能會妙語連珠。
在酒桌上,如果不是因為特別的理由而拒絕喝酒,或者在喝酒的態度上扭扭捏捏,就顯得還想繼續保持理性的自我約束力,還在對他人進行防范。這樣的人就難于被同桌的人當作“自己人”、當作敢于“掏心窩子”的人。
其實,很多人也很矛盾,喝酒傷身,自己不愿意參加酒局,但如果朋友擺酒不請自己,又覺得自己不受重視;拒絕別人敬酒,又害怕傷了人家面子。最終在“面子”思想的推動下,導致酒越喝越多,越喝越“濫”。從而形成了“勸酒”“拼酒”等世俗化“酒桌文化”。
國外人如何喝酒/勸酒式社交
勸酒式社交 對于中國人來說,喝酒是斗智慧、耍貧嘴、顯能耐的最佳場合,還是給面子、表忠心、看情誼的絕好機會。這些飲酒習慣,有不少值得反思之處。那么,外國人是如何對待杯中物的?
美國美國人通常只喝啤酒或者葡萄酒。啤酒的酒精度一般在5度以下,葡萄酒的酒精度則在13度左右。如果喝伏特加、白蘭地、威士忌等烈酒,一般要加冰塊或者摻冰水喝。他們喝酒習慣是自斟自飲,自娛自樂,不勸酒不劃拳,不在酒上看情誼的深淺,不在酒上比能力的高低,也沒有看別人醉酒后出洋相的癖好。
德國提到德國,很多人會想起“啤酒王國”。德國人宴請,也很重視飲酒。一般先是開胃酒,繼而葡萄酒,也有喝白蘭地、科涅克等烈性酒。如遇喜慶之事,香檳更是少不了,酒具也甚是考究。但德國人從不勸酒,酒是飲料,主隨客便。飲酒多少,也完全由自己掌控。
日本日本人喝酒也有自己的特點。日本人好酒,但酒量普遍不大,故好低酒精度的"清酒",略帶甜味,喝起來味道清醇。日本酒則講究淡雅、含蓄,不事濃烈和張揚。
在日本,作為職場新人,會被一些前輩叫去居酒屋喝酒。一般的公司聚會,人數多會分成很多桌。領導講完還是要集體干杯了,這時候喝多少沒有人在意。期間,可能也免不了勸酒,但日本人一般不會直接說“喝喝喝,不喝你就是看不起我”之類的話。
此外,日本《防止醉酒擾亂治安法》第二條規定,強制勸酒行為將被處以48小時以下監禁,1萬日元以內罰款的處罰;如被勸酒者酒駕或因酒肇事,勸酒者同罪。
結語/勸酒式社交
酒桌是一個舞臺,酒桌上的行為常常被看做禮儀和個人性情的體現,這本來沒有什么問題。但有的人擺酒喝酒動機不良,敬酒勸酒目的不純,讓中國酒桌呈現出世俗化、功利化的傾向。
一些人通過酒桌審視別人,把喝酒不豪爽與辦事、交朋友不實在劃等號,借此強行勸酒;酒桌上,把情面、私交與公事混在一起,借敬酒增加他人心理負擔。
接近年關,各種酒局恐怕是每個成年人都要面對的難關。對于“不喝就是不給面子”、“不喝就不是朋友”的勸酒方式,還是要敢于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