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
老漂
老漂,指的是為照顧第三代而遠離家鄉、來到陌生大城市的銀發族。老漂是中國流動人口大軍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6年,中國有近1800萬老漂人群,他們有醫保卻報銷不方便,與鄰里子女溝通困難,有糾結的事,想放手又不忍心,想家、孤獨與他們為伴。
基本信息 簡介
他們無聲地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分散在各個角落,是在某個家庭的廚房里忙碌做飯的父母;是每個工作日的下午5點準時在幼兒園門口等待孩子下課的爺爺奶奶;是在漢堡店里拉著孫子用不標準的普通話詢問哪種漢堡不辣的顧客。人們創造了一個新詞來稱呼這群流動的銀發族——“老漂”。
流動原因面臨問題
老漂對于“漂”的類型,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畢宏音從流動的地點、時間長短以及人數方面總結了幾種情況——同城漂或異地漂、階段漂或長期漂、共同漂或單體漂。
這其中,很多人屬于“異地漂”和“長期漂”,這些人經常遭遇“水土不服”的問題。老漂族普遍存在“精神空巢”的問題——老年人離開熟悉的故鄉,需要重建社交圈,但由于語言、生活習慣等原因而難以融入新城市,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而且與兒女有觀念和習慣的分歧,家庭中也有代溝和隔閡等。
不認路兒子、兒媳白天上班,老太太早上出門站在馬路邊,不知道該往哪兒走。每次要東張西望半天,或者向路人打聽,時間久了才慢慢熟悉一些。
溝通難因為都是外地人,子女所在的社區里也有老人,但大家都來自天南海北,摸不清對方的底細,聊天肯定會涉及自家的情況,不敢隨意搭訕。雖然不再與孩子異地。
子女早出晚歸,老人不懂他們的生活圈,嘗試和他們聊自己早年的故事,年輕人對這些陳年舊事不理解,也不感興趣,幾句話就糊弄過去了。
與年輕人有分歧時,覺得家丑不可外揚,從來不把這種心事告訴任何鄰里。而更多的分歧是在孫子的撫養和教育問題上。這些老人從來不知道抱嬰兒之前要洗手、換衣服,更不懂營養配餐。明明以前的孩子吃母乳喂奶粉也長得好好的,現在得給孩子單做,還要注意不同的營養搭配。
1980年代,年輕人婚后與父代經歷著“先合再分”的階段。合源于“住房少”,又主要因為“增加和改善住房條件”而分。但是30多年后的今天,這種家庭結構又經歷著“先分再合”的新規律,“人口流動”是分家的重要影響因素,“撫養孫輩”又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合家”。
這一次“合家”意味著大部分流動老人“投奔”子女,“子代權威”取代了“父代權威”,流動老人來到新的城市,不僅失去了社交圈,也失去了在家庭中的主導權。
流動對老人來說,肯定要做出一定的犧牲,比如(失去)主導權,生活也會隨之打亂。
政策空白
社區服務老漂流動老人原先的社會關系斷裂,新的社會關系又難以建立,很難融入當地居民群體及參加各類社區活動,缺乏社區認同感。但是流動老人要適應一個新的環境,不僅是流動老人融入城市,而且需要他們和城市之間相互接納和認同。
子女對這些父母的照顧時間不長,老人心理敏感、猜忌,對健康有擔憂。社區邀請社會團體開展心理輔導課,也找社會醫療機構定期為這些老人體檢和義診,不分京籍和非京籍。
另外,他們組織了針對老年人的文體活動,萬象新天小區有晨練隊、太極隊、合唱隊、舞蹈隊和模特隊,成員的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主要是通過文體活動幫助他們打消時間。經常參加活動的都是那些孫子比較大的老人,不需要他們天天看著,暑假期間參與的人數也會增多。
醫保報銷醫保報銷是令許多流動老人發愁的問題:很多流動老人在農村參加了新農合,但是沒有實際作用。有些政策本身就已經制定好了,但是宣傳不夠。所以一方面需要完善政策,一方面需要對現有的安排和政策加強宣傳,讓老百姓了解這個政策,有效地使用這些政策,有很多工作要做。
醫保異地報銷問題的解決還需要一個過程,在異地和在老家享受的待遇一樣現在確實還沒有達到,所以應當研究如何積極穩妥地推進這個過程。
戶籍改革流動人口最初是大量的就業人群,所以國家的制度安排主要是圍繞就業收入、培訓、工商勞動合同等問題來完善政策,包括戶籍制度改革意見等。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流動兒童的增加,跟兒童有關的議題也迅速提到議程中來。但是老漂的加入,還是一個比較新的現象,相關的制度安排和設計甚至可以說是空白。從這個意義來講,整體上要迅速發展完善跟流動人口有關的政策。
多數老年人的生活重心不是就業,而是進城多年后社保的接續和異地轉移,而且他們跟年輕人相比,更加急迫。整個社會包括政府和學術界,對這群人的需求知之甚少,甚至基本上一無所知。所以需要迅速開展調研,了解他們的需求,針對需求來制定政策、提供服務,至少使得基本的公共服務迅速改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