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戲骨》進入影視界賣萌看臉
《小戲骨》進入影視界賣萌看臉
第11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和第28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在前日落幕,金鷹表演藝術獎頒給了李雪健。頒獎典禮上一大亮點是劉浩然、吳磊、歐豪三位“小鮮肉”的同框頒獎,這三個人加起來60歲,還沒有李雪健的年紀大。如此安排,也間接說明“小鮮肉”在當下娛樂產業的存在感之強。
而本屆金鷹節上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湖南電視劇制作中心出品的《小戲骨》刷新了“小鮮肉”年齡新低,演員最大的只有10歲——這部戲因此在其發布會上遭遇了媒體的普遍質疑:究竟有多少兒童觀眾在看《小戲骨》?讓孩子去復刻成人的表演,是討好大人的審美,還是剝奪了孩子的天真?
采訪中一位業內人士毫不諱言自己的焦慮:“小鮮肉選擇的標準只有一個:顏值勝于一切,其他方面不是最優的無所謂。”一句“顏值勝于一切”儼然揭示了當下影視業“賣萌看臉怪圈”,且更有低齡化趨勢。
《小戲骨》刷新年齡新低是突圍重生還是過度消費
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一大批當紅“小鮮肉”的平均年齡都在17歲左右。而由湖南電視劇制作中心制作的《小戲骨》日前更是刷新了這一數字——劇中“小鮮肉”的年齡都不到10歲。
據悉,《小戲骨》 系列劇最初是對《白毛女》《劉三姐》《白蛇傳》 等經典劇、神話劇的MINI復刻。這些低齡“小鮮肉”們在成年人的指導下,將經典劇中的人物的動作、神態、臺詞全部復制下來,進行表演。網友們對這部翻拍劇起初并不忍心拍磚,因為這些小“小鮮肉”實在太可愛了,其中《白蛇傳》自今年10月10日在視頻網站上線以來,專輯總點擊播放量突破1億。
喜愛歸喜愛,但還是有輿論表示擔憂,讓孩子過早接觸成人化的題材并進行表演,是否會產生負面影響。對此,《白蛇傳》方面的回應是在草創之初,就小心避免了劇中成人化兒童不宜的情節,僅保留傳統精華部分,對孩子們來說也是一次傳統文化的熏陶。
同樣,對于媒體的普遍質疑,《小戲骨》 總導演潘禮平這樣解釋:“我們覺得找到了一個讓小孩子接受傳統文化的好方法,想辦法把中華民族優秀的東西滋潤給小孩子。我們就是要把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變成少兒喜歡看的,所以用了兒童自身出演來做一個橋梁。”
對于劇中初出茅廬的小“小鮮肉”們的表演,潘禮平介紹:“小孩子的演技有三個老師,首先一定是原版里面的人物;第二個是導演,導演的重點在于跟小孩子講解劇情、人物、臺詞,讓他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第三個是聘請表演、聲樂等專業老師協助,一段時間強化之后,孩子就通了。”
然而對于《小戲骨》 刷新了“小鮮肉”年齡新低,邀來稚氣未脫的小演員們出演成年人劇集,媒體和網友還是有話要說——不到10歲的孩子,他們真的能理解“黃世仁與喜兒”、“許仙與白素貞”、“劉三姐和阿牛哥”嗎?有媒體拿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里的一句話評價《小戲骨》,“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后扭曲成為偽成人的劣等面目,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其可悲。”直指該劇不該為了博取眼球而過度消費孩子。
“優質鮮肉”未必不能嘗試 但低齡化趨勢需謹慎對待
采訪中,業界普遍認為,“鮮肉”不是不可以出道,但應該避免低齡化;“鮮肉”不是不可以演戲,但至少應該有“闖蕩”演藝圈的豐富資歷。比如好萊塢的“鮮肉”安塞爾·埃爾格特、羅根·勒曼、盧卡斯·提爾等等,他們出道前在表演方面已經獲得業界的肯定。而在內地,演技比較受肯定的“小鮮肉”型演員則鳳毛麟角。
自古英雄出少年,但堪憂的是,有些尚稚嫩的“鮮肉”往往被送去拍攝各種“恥度”爆表的網劇,金主們關心的只有“鮮肉”們的顏值能不能換來盆滿缽滿,其他一律不管。據報道,在浙江傳媒學院,一個音樂表演班中有三分之一都早早“觸網”,他們并不焦慮畢業后怎么找工作,更多的是關心自己的顏值是否夠格,什么時候能演到“爆款”,什么時候能拍上衛視平臺的大戲。
頗感安慰的是,在一系列的詬病和質疑中,可以比較明顯地看到,《小戲骨》在后期拍攝的《花木蘭》《西游記》等部分,已經在劇本、服裝、故事、表演上有了質的飛躍和提升,整體看起來更像一部制作精致的兒童劇,而非對經典的復刻或是純粹地靠兒童成人化的表演“賣萌”以賺取眼球,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博納影業CEO于冬曾感嘆:我們現在僅僅靠粉絲電影、販賣“小鮮肉”,還怎么跟進口大片對陣?回到“小鮮肉”低齡化這件事上,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是,業界應該對表現優秀的新演員或是品質優越的網劇進行鼓勵,鼓勵影視公司多推優質新人,多拍口碑網劇,而非畸形地依靠顏值或低齡賣萌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