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
法海寺
Fahai Temple
?? 中國明代佛教寺院建筑。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翠微山南麓模式口村。明正統四年(1439)英宗近侍太監李童集資興建。正統八年告竣,歷時五載。寺初成時規模較大,除大雄寶殿外,還有四大天王殿、鐘鼓樓、護法金剛殿、伽藍殿、祖師堂及云會堂、廚庫、寮房等。至明弘治時,寺已“榱桷傾,門徑蕭索,齋魚不聞,經函塵合”。從弘治十七年 (1504)至正德元年 (1506)發內帑修治。寺今僅存山門、大雄寶殿、伽藍、祖師二堂及左右兩廡。寺內古樹濃蔭,高低錯落有致的殿堂與碑幢、銅鐘等陪襯,顯得格外寧靜、肅穆。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寺坐北朝南,依山勢層迭而筑。前有山門,門內左右為鐘、鼓樓,正面為天王殿,之后為大雄寶殿,其左右為伽藍、祖師二堂和兩廡配房。大雄寶殿面闊五間,灰筒瓦黃琉璃瓦剪邊廡殿頂,檐下施斗。殿前有寬敞月臺。大殿與山門雖經多次修葺,但仍保存了明代建筑特點,內外檐彩畫仍具明代旋子彩畫風格。
?? 法海寺以大雄寶殿內保存完好的明代壁畫而著稱,分布于佛龕后壁扇面墻、東西兩側山墻、明間后檐殿門兩側墻面上。兩山墻上繪有梵天圣境;后殿門兩側繪佛教護法神二十諸天禮佛圖,畫面中人物眾多,風貌各異,惟妙惟肖;扇面墻上繪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像,中間水月觀音尤為突出,肩披薄紗,胸佩瓔珞,肌肉柔美,表情既溫和又端莊。巨幅壁畫采用了“疊暈烘染”傳統技法及描金、瀝粉貼金和朱砂、石青、石黃等熏色。據正統九年(1444)楞嚴經幢所記助緣協力善人題名中,除瓦、石、雕花、妝鑾、戧金等各種工匠名字外,還有捏塑、畫士官、畫士等人題名,可見如此精湛之藝術佳作,均出自無名畫師之手。今壁畫雖有部分損壞變色,但仍不失為明代壁畫之代表作,在中國現存大型明代壁畫中是極為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