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運動
Qingjiaotu Yundong
清教徒運動
Puritanism
?? 16世紀中葉,英格蘭國教會內部,以實現加爾文主義為目標的改革運動。主張清除國教會內殘留的天主教舊制和繁縟儀節,提倡“勤儉清潔”的簡樸生活。英格蘭在亨利八世和愛德華六世時進行宗教改革,擺脫了羅馬教廷的統治。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即位,根據1534年《至尊法案》,宣布女王為國教會唯一最高領袖,并頒布《教會統一法令》,規定所有教會必須遵守統一的信仰,共用一本《公禱書》。1563年《三十九條信綱》被定為英格蘭國教會的信綱。國教在教義上雖然具有某些新教特點,但在組織制度、崇拜禮儀等方面仍保留著不少天主教舊制。因此,信奉加爾文主義的清教徒要求進一步改革。他們認為《圣經》才是唯一最高權威,任何教會或個人都不能成為傳統權威的解釋者和維護者。他們主張清除國教會中殘存的天主教舊制,以蘇格蘭、日內瓦、蘇黎世、法蘭克福等新教教會為楷模,建立長老制教會。清教徒與國教會之間激烈的爭論和沖突,從伊麗莎白一世時一直持續至詹姆士一世時期。
英格蘭清教徒在長期國會和克倫威爾統治時期,是反對斯圖亞特王朝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后,國會利用《加拉登法典》,限制非國教會信徒的宗教自由,使清教徒成為非法。此后,清教徒即被稱為“不奉國教者”。
清教徒精神在宗教、社會、經濟、政治、文學、藝術教育等方面對英語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清教徒運動事實上也超出了教會改革的范疇,而發展為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如注意個人和家庭的宗教生活,遵守嚴格的道德準則,提倡勤勞樸素的生活,重視社會責任等。1678年出版的約翰·班揚的寓言體小說《天路歷程》,生動而形象地反映了典型的清教徒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