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亞公會議
尼西亞公會議
Councils of Nicaea
?? 基督教會史上在小亞西亞北部尼西亞城召開的兩次世界性主教會議。分別稱為第一次和第七次公會議。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開。324年,君士坦丁統(tǒng)一羅馬帝國后,繼續(xù)支持和扶植已傳遍帝國全境的基督教,親自召開約有300名主教參加的會議,解決一些長期陷于紛爭的神學和教會體制問題;以使基督教教義規(guī)范化,并有助于鞏固帝國統(tǒng)一。會議由皇帝的宗教事務顧問西班牙柯都伐主教何西烏主持。議題中心是如何解釋道成肉身的基督和上帝,即三位一體中的父與子的關(guān)系。會上以主張“父先于子,子為被造而次于父”的阿里烏為一方,以堅持“父子同質(zhì),子為道成肉身”的亞大納西為另一方,展開復雜的斗爭。這場爭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帝國內(nèi)部各民族以及各地方勢力間的矛盾。君士坦丁一世對神學問題并無興趣,因而想以妥協(xié)辦法來平息爭論。最后,根據(jù)何西烏的建議,以該撒利亞主教、教會史家猶西比烏所提出的信經(jīng)為基礎(chǔ),添上父子“同質(zhì)”一詞,由皇帝施加壓力強行通過,作為正統(tǒng)三一論教義的標準。這個信經(jīng)后經(jīng)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修改,成為后世大多數(shù)教會所公認并接受的《尼西亞信經(jīng)》,阿里烏被斥為異端,遭到放逐。此外,會議還制訂了肯定主教制,按帝國行省劃分教區(qū),加強帝國政權(quán)對教會的控制等條規(guī),并確定以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天為復活節(jié)。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787年由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六世和皇太后愛利尼召開。會議討論“破壞圣像”問題并作出決定:圣像是道成肉身的可見之像,可對其表示恭敬,但應不同于對上帝的崇拜(見圣像破壞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