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溝
楊家溝概況
陜北米脂城十里鋪向東北方向延伸約20公里處,有一個陜甘寧邊區政府轉戰延安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于1947年居住過的小村落,它的名字叫楊家溝。
清乾隆年間,馬氏家族遷居楊家溝,經世代經營,成為陜北地區最大的地主莊園之一。清同治年間開始營造扶風寨,私宅建筑形式是窯洞式四合院。
明朝自永樂至萬歷年間,為防“胡騎”南下,統治者設立“三邊”鎮總兵拱衛京師。三邊戍卒餉糧豐厚,吸引邊客增多,向這里販運馬匹、牛羊、皮毛、手工藝品,使延綏一帶商業興旺起來。臨近延綏一帶的山西商人和無業者不斷移居延綏,遷居一時風行。山西臨縣與陜北隔河相望,馬林槐于明朝萬歷年末或天啟年間由臨縣前來綏德馬家山,現已經相傳十五代,歷經明、清、民國和共和國。
早先從山西遷往陜北綏德的馬氏家族生意成功發家之后,又從綏德遷移到楊家溝村開始屯田,將原有的商業資本轉換為耕地形式的土地資本。18世紀中葉,馬氏家族的勢力壯大,當時除楊家溝村的老住戶,同時也吸引了其他村落沒有土地的農戶人家前來攬工,這些人后來也就成了楊家溝人定居了下來。
楊家溝革命舊址由毛澤東、周恩來舊居(即:新院)、十二月會議舊址及高級軍事會議舊址等部分組成。毛澤東、周恩來舊居是窯主留日學生馬醒民采用中西結合的建筑風格,親自設計、監修的私宅,建筑設計奇特,石結構拱券門樓垛口林立,11孔窯沿平面凹凸交錯,飛檐雕梁,暗道取暖,三通納涼,充分顯示了陜北窯洞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十二月會議舊址是晚清四合院窯洞建筑,院子正中倒座七間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筑,是十二月會議舊址,正面5孔窯洞及東西兩側的6孔廂窯為葉子龍、汪東興等同志的辦公室及后勤處辦公室,現在整個院落保存完好。
高級軍事會議舊址位于扶風寨最高處的平臺上,二進院落。入門后正面3孔窯洞,上書“講堂”二字,東西兩側6孔廂窯對置。二進院正面是高級軍事會議舊址,硬山式建筑,前檐出廊,東西兩側4孔廂窯相對。
解放戰爭期間,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中共中央機關轉戰陜北,在此居住4個多月,領導指揮了西北和全國的解放戰爭,召開了著名的“十二月會議”。著名的沙家店戰役就在米脂縣的沙家店村,沙家店戰役的勝利,標志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開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楊家溝是西北戰場取得光輝勝利的標志點,是中央機關離開陜北走向全國勝利的出發點,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陜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