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斯納效應(Meissnereffect)
邁斯納效應(Meissnereffect)
大塊樣品超導體放置在小于臨界磁場(對第二類超導體小于第一臨界場)的穩恒磁場H中,然后將溫度下降到臨界溫度Tc(H)以下,則超導體體內磁場被排斥到體外。這個現象最先為邁斯納(Meissner)和奧森費爾德(Ochsenfeld)于1933年發現,稱邁斯納效應,處于這種效應的狀態稱邁斯納態。這是因為在Tc(H)和以下溫度時樣品轉入到超導態,可產生僅存在于穿透深度范圍的表面無電阻的逆磁電流所致。這種無阻逆磁電流稱邁斯納電流,它所產生的逆向磁場將體內磁場排斥到體外,因而體內磁感應強度B=0,超導體具有完全逆(抗)磁性。但對無阻的理想導體而言,由于降低溫度到Tc(H)以下是在不變的恒定磁場中進行,所以無感應電流產生,磁場仍保持穿透導體的狀態,不體現出有邁斯納效應。所以對超導態而言,電阻為零(導電率為無限大)雖然是超導電最顯著的特征,但超導體真正本性卻還體現在完全逆磁性的邁斯納效應上(參見“超導電性”)。若先降溫到T<Tc,然后再外加小于該溫度所對應的臨界場的恒定磁場到超導體上,則磁場同樣不能進入到超導體內。所以超導體內B=0的邁斯納態與其經歷的過程無關。后者的可逆性稱可逆邁斯納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