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騰徐崢互相鼓勵:沒有大家想象的競爭
沈騰“沈氏”幽默迷倒了一波又一波的“麻花”迷們
“開心麻花”在北方是個響當當的喜劇品牌,他們的系列話劇可以說場場火爆,臺柱子兼導演之一的沈騰,思維靈敏,語言犀利幽默,笑起來的時候,帥氣的臉上不自覺地出現幾條可愛的褶皺,身邊的人戲稱他為“沈大爺”。他特有的“沈氏”幽默,迷倒了一撥又一撥的“麻花”迷們。
對大眾來說,真正認識他的還是春晚里《扶不扶》的角色郝建,連續四年上春晚演小品,讓年輕話劇演員有了臉面和光環。如今,改編同名舞臺劇的電影《夏洛特煩惱》上映,在國慶檔中,夾在《港囧》和《九層妖塔》這兩位大拿里,沈騰一下子被打回了新人,沒有太多宣傳噱頭,只有拼命跑影城贏口碑——據說目標是打破大鵬和吳京的紀錄要跑60個城市。他說:“在電影的領域,麻花是小IP,我們也都是高齡影視新人,只能用笨招,挨個城市去跑了。”
首演男主角的不自在:和導演一直角力
作為“開心麻花”的代表作,《夏洛特煩惱》一向以笑料多包袱密集出名,電影上映后,許多觀眾才發現這匹黑馬,笑點和淚點都如此多和自然。其實沈騰并沒有演過舞臺劇版的《夏洛特煩惱》,曾經參演過一些電影和電視的他很自信撇除話劇腔進入電影氛圍:“要轉換話劇腔前幾年已經轉換過了,舞臺上你必須得夸張,要想讓最后一排觀眾看到你笑,你自己必須得笑得跟沙皮狗一樣。電影的好處是,很多微觀的東西,你可能一個情緒、咽口唾沫、一吐喉結就表達了,要收斂著。”
但在他與“夏洛”的轉換中,還是有過磨合期,他說:“其實我對自己的表現好像也不是很滿意。因為夏洛這個角色在兩位導演的腦海中已經熟透了,都熟到爛了,我對這個角色卻是新鮮的,所以拍攝的時候就相對會比別人慢一些,我老想有一點自己的想法,但一說出來大家就給我懟回去,我們從開拍到結束,其實一直都在掰扯這個人物。”
在開心麻花成員里,沈騰還有另一個身份——導演,據他同伴形容,沈騰在演繹自己的小品、段子時,能根據一個主題,在一個星期內討論出8個故事方向,會為了作品名字考慮整整兩天,會將作品修改到上臺的最后一刻,真是名副其實的“糾結帝”。所以這次他也一直在跟電影版的導演角力,“從頭角力到尾,有一場特別重要的感情戲,是我一個人坐那兒靜靜地在說,其實我不想這么表達,這種表演方式其實離我很遠,但他倆覺得我那樣演最好。拍那場戲的時候,我們較了好長時間的勁,甚至都不說話了,一會兒心里順溜點之后,我們才又開始拍。”
小IP的膽量:與徐崢互相鼓勵
近年來,喜劇類的電影看似紅火,前有“囧系列”,后有《煎餅俠》,在這時候拍電影,沈騰也敏銳感知到:“最初進麻花表演的哪些東西,過幾年再看,真的會有點臉紅,真的是為了搞笑而搞笑,完全沒必要。大概2007年,從改編《瘋狂的石頭》舞臺劇開始,我就有意識要把它做得有電影感、故事性強點。導演閆非和大魔在創作舞臺劇劇本的時候,腦子里想的就是電影,經過幾百場洗禮之后,讓這個劇本變得更結實、更立體,之后才又翻過頭來拍了電影?,F在電影市場也比較好,喜劇類的電影也是各種紀錄的保持者,所以說麻花團隊不拍喜劇電影的話也挺可惜的。這一步我們走得太不著急了。我也有一定信心,不然不會放到國慶檔。”
但沈騰也坦承電影的領域,他們是小IP,麻花演員也都是“高齡影視新人”,難找大牌、缺乏宣傳噱頭都是難題,片中很多調侃那英周杰倫的鏡頭都是找明星臉來演而非明星本人來客串,“和‘麻花’在電影界生臉有關系,在電影圈可能還沒有足夠的影響力讓這些超級大腕們放心,如果看完《夏洛特煩惱》,知道我們的東西不是一個爛東西的時候,他們可能會來幫忙。畢竟,這是我們第一部電影,人家還不了解你,換我的話,我可能也會考慮要不要來。”
而最大的競爭對手可以說是撞題材又撞類型的《港囧》,沈騰曾在《心花路放》里扮演過大理酒吧老板一角,對徐崢他并不陌生,他透露還和徐崢用微信聊天,互相鼓勵:“真沒有大家想象的競爭對立。我說真心話,哪個行業都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個檔期5個國產片,如果看了4部都不好,還誰會再看?哪怕我們做得再好。觀眾會失去信心的。像當初我們做話劇,別人以為麻花是老大,跟誰是對手,其實不是這樣,我希望每個片都好,有助于我們票房,不是看完他家就不看我家,搶我們飯碗。我為什么要大家好?一定要有給觀眾走進影院劇場的信心,對你有信心買單了,行業才能健康發展。越走越好,好多人不太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