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臺灣原民部落土地共管的樣本——司馬庫斯
一個臺灣原民部落土地共管的樣本——司馬庫斯
司馬庫斯的存在,不僅讓我看到了原民部落的希望,也讓我對原民朋友肅然起敬,若果臺灣的山林能交給懂得尊重且擅于維護大自然的原民部落共管,那么幅員遼闊的山區國土管理將不會再流于徒具形式的口號了。
今年開春走訪了臺灣最深山的部落--司馬庫斯。它位處雪山山脈主稜的山腰,面朝塔克金溪溪谷,海拔約一千五百公尺。居民共一百七十八人,全為原住民泰雅族人。
這位于深山的部落,曾在日本殖民入侵時,起義強烈抵抗,即便死傷慘重,仍堅持死守這祖先為族人揀選的福地,最后是日本人利用分化手段,挑撥離間附近部落互斗,削弱了彼此戰力,才拿下了司馬庫斯。
居民因此被迫離開原居住地,遷至山下,后來日本戰敗退出臺灣,族人們才又陸續回到司馬庫斯重建家園,即便交通不便,且長期缺乏電力供應,但能回到祖先所居住的地方,對族人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司馬庫斯曾被喻為“黑暗部落”
司馬庫斯,直至1979年開始供電(全臺灣最晚通電的地方),1995年對外交通才修筑完成,在此之前,當地居民必須徒步穿越塔克金溪谷五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對岸的新光部落取得日常生活物資,孩子們上學也是如此,因此司馬庫斯曾被喻為“黑暗部落”。
1991年,族人在距離部落五公里的深山處發現了神木群,其中最碩大的“Ya Ya”(泰雅語媽媽的意思),是棵周長20.5公尺的紅檜,在目前臺灣已發現的巨木排名中占第二,排名第三的也在此,一樣是周長19.7公尺的紅檜。這神木群的發現帶動了司馬庫斯的知名度,隨著道路開通,觀光便如火如荼地發展了起來。
觀光帶來了商機,但也帶來了亂象,除了族人各自為政經營民宿餐廳互搶生意外,財團及地方政府看有利可圖,也開始想染指此處,財團妄想在此開發濫建大型觀光旅館,地方政府則意欲與部落共同開發分一杯羹,幸得族人自覺團結一致屏除了這些外力介入,并重新出發,以共同經營的方式化解了兄弟鬩墻搶生意的傷害,更以土地共管抵制了財團的染指。
其實不管是共同經營、土地共管,都是回歸部落精神,原住民的傳統一直都是互助合作的,出外狩獵是如此,將獵物運回部落也一樣是全族共享,平日孩子們的照護是由大家一起分擔,采襭種植的野果山蔬也是不分彼此,至于土地更是全族人共同擁有,它不是商品不是用來買賣的,土地是生存所在,是該被尊重且珍惜的。
現今看似嘉惠原住民的保留地政策,實則是一切禍源。臺灣山林廣被,中央山脈陡峭,除了植林,原來并不具備多大的經濟價值,其中約有二十六萬公頃被劃為保留地,這些山林自清朝起本來就屬于原住民部落共有,從1960年開放原住民個人登記,耕種滿五年可歸個人所有,這便讓外人有可趁之機,雖明令規定此保留地買賣限原住民身份,但聰明的漢人一樣可以設定抵押的方式取得土地,如此鯨吞蠶食,許多的保留地早已異主他人了。
近年臺灣觀光旅游發達,民宿、餐廳、溫泉旅館逐步向山區拓展,原住民保留地便首當其沖成了財團競逐對象,遂以偷拐搶騙各種伎倆各個擊破地從原民手中掠得土地。最近一個例子,便是我們鄰近的部落,因水源區遭族人變賣,不肖買主將水源截斷據為己有,導致全部落無水可用,其他族人欲奪回水權卻投訴無門。若今天原住民保留地如司馬庫斯般回歸部落共管,就不會有這樣的爭議存在。
司馬庫斯是從2001年開始共同經營的,從2004年才實施土地共有,且采取自由參與,目前加入的族人達百分之七十五,除觀光的部分有民宿餐廳,農產方面亦有水蜜桃、小米、蔬菜生產,均采分工合作的模式經營,凡參與工作者均領一樣的薪水,從一開始的一萬元起,至今已三次調漲至一萬六千元,且今年已考慮比照一般公司行號發放年終獎金,這在景氣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的臺灣,也可算是奇葩了。
更重要的是,司馬庫斯的福利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部落里的孩子兩歲前每月可領四千補助,三歲至國小則是月領五百元,六十歲退休老人每月則有七千敬老津貼,蓋房子補助四十萬,孩子的教育費則全由部落買單,生病死亡亦是全額補助,一年還有八天年假可供國內外旅游。除此之外,他們還編列了一份基金,專供救助其他部落朋友的緊急需求。
目前這被喻為全臺灣最火紅的原住民部落,每到假日民宿一百間便供不應求,每年因觀光帶來的收入可達二千萬,若換成財團經營,一定是乘勝追擊的想盡辦法要如何擴大營業,但司馬庫斯今年2015所訂定的目標卻是--降低游客數量,這真的是將原住民不貪心,尊重土地與自然環境的美德再次重現于世。
有人將司馬庫斯共同經營、土地共管的模式,比擬為社會主義的互助共生,或以色列的集體農場,但我以為最根本的是,他們恢復了原住民傳統精神,將部落共有共享的文化重新發揚光大,且他們從頭目、牧師到所有的族人,都十分謙和,也樂于分享,除了不時讓年輕人下山學習新知為部落注入活水,也常至其他部落或大專院校分享自己的經驗。
司馬庫斯的存在,不僅讓我看到了原民部落的希望
司馬庫斯的存在,不僅讓我看到了原民部落的希望,也讓我對原民朋友肅然起敬。如果臺灣的山林能交給懂得尊重且擅于維護大自然的原民部落共管,那么幅員遼闊的山區國土管理,將不會再流于徒具形式的口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