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酉集上】【見字部】 親; 康熙筆畫:16; 頁碼:頁89第08(點擊查看原圖)
〔古文〕??寴??【唐韻】【正韻】七人切【集韻】【韻會】雌人切,??七平聲。【廣韻】愛也。【孝經序】親譽日著。【註】慈愛之心曰親。【荀子·不茍篇】交親而不比。【註】親謂仁恩。【周語】慈惠保民,親也。 又近也。【易·乾卦】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又【增韻】躬也。【詩·小雅】弗躬弗親。【箋】言不躬而親之也。【禮·文王世子】世子親齊??而養。【註】親,猶自也。 又【釋名】襯也。言相隱襯也。【增韻】姻也。【禮·大傳】親者,屬也。【疏】謂有親者,各以屬而爲之服。【左傳·昭十四年】祿勳合親。【杜註】親,九族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隂禮敎親,則民不怨。【註】謂男女之禮,婚姻以時,則男不曠,女不怨。 又六親,父母、兄弟、妻子也。【管子·牧民篇】上服度則六親固。又【前漢·禮樂志註】如淳曰:父、子、從父昆弟、從祖昆弟、曾祖昆弟、族昆弟,爲六親。 又姓。【史記·孟嘗君傳】齊王逐周最,而聽親弗。【註】親弗,人姓名。【戰國策】作祝弗。 又通作新。【大學】在親民。【程註】親,當作新。 又【唐韻】七遴切【集韻】【韻會】七刃切【正韻】寸遴切,??七去聲。【左傳·桓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親。【註】以親疏爲分別。【釋文】有平去兩音。 又【廣韻】親家也。【集韻】婚姻相謂爲親。 又葉蒼先切,音千。【楊方·合歡詩】磁石引長針,陽燧下焱煙,宮商聲相和,心同自相親。 【字彙】古從??。今省作親。【集韻】或作媇儭。○按字彙補又作??????,非。
考證:〔【詩·小雅】勿躬勿親。〕 謹照原文改爲弗躬弗親。
基本字義
讀音:qīn
1、父母:父親 | 母親 | 雙親。
因以徵言于海內大手筆,凡可以不朽兩親(袁可立夫婦)者。——明 陳繼儒《袁伯應詩集序》
2、親生的:親女兒。
3、血統最接近的:親兄弟(同父母的弟兄)| 親叔叔(父親的親弟弟)。
4、有血統或婚姻關系的:親屬 | 親戚 | 親人 | 親友 | 姑表親 | 沾親帶故。
5、婚姻:結親 | 定親 | 親事。
6、指新婦:娶親 | 送親 | 迎親
7、關系近;感情好(跟‘疏’相對):親近 | 親密 | 親愛 | 親熱 | 不分親疏。
8、親自:親身 | 親手 | 親口 | 親眼所見。
9、跟人親近(多指國家):親華 | 親美。
10、用嘴唇接觸(人或東西),表示親熱:親嘴 | 他親了親孩子。
11、網絡流行詞:源于周筆暢對筆親的稱呼,也用于筆親之間互相稱呼,后來80后和90后們用來對“親愛的”的簡稱,之后廣泛被淘寶賣家引用,可以理解為“親愛的”“親愛的顧客”之類,這樣稱呼不會很膩,又不乏俏皮的意味,和對一些有著相同志向的團體成員,也就是有著相同喜好,相同興趣者的稱呼。
12、在方言里是可愛的意思:這小孩真親。
13、對所愛的人的昵稱,相當于親愛的、寶貝兒:親,好久不見......
示例
<形>
形聲。從見,親聲。“見”與“至”義相通。本義:親愛。
同本義
親,至也。從見,親聲,字亦作?(D―《說文》
親,近也。――《廣雅》
同人親也。――《易·雜卦》
親者屬也。――《禮記·大傳》
人之親其兄之子。――《孟子》。注:“愛也。”
愛臣太親,必危其身。――《韓非子·愛臣》
我有親父兄。――《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我有親父母。
又如:親父(生父);親爹(親父);姑表親;親如一家;親心(親愛之心;父母愛護子女之心);親厚(親愛并加以厚待)
親密。與“疏”相對
基本字義
1. 〔~家〕夫妻雙方的父母彼此的關系或稱呼(“家”讀輕聲)。
詳細字義
1. 親 qìng
2. 另見 qīn
常用詞組
1. 親家 qìngjia
(1) [relatives by marriage]∶兩家兒女相婚配的親戚關系。
天下的事真是人想不到的,怎么想的到姨媽和大舅母又作一門親家。——《紅樓夢》
(2) [parents of one’s daughter-in-law or son-in-law]∶兒子的丈人、丈母和女兒的公公、婆婆。
2. 親家公 qìngjiagōng
[son's or daughter's father-in-law] 兒子的丈人和女兒的公公。
3. 親家母 qìngjiamǔ
[son's or daughter's mother-in-law] 兒子的丈母和女兒的婆婆。
原是親家母說過一次,并沒應準。——《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