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撈出17米長烏木桅桿
泉州撈出17米長烏木桅桿
“哇,海底‘龍王’真有寶貝啊,這烏木真像孫悟空的‘金箍棒’。”昨日下午,當一根木頭抵達泉州江濱公園碼頭時,泉州市海交館考古學者劉志成連連發(fā)出感嘆。
據(jù)稱,這根木頭可不尋常,是烏木桅桿,像“定海神針”一樣躺在海底已有上千年。
漁民 海里撈到17米烏木
昨日下午1時許,晉江池店溜石海邊,風平浪靜。隨著海水漲潮,兩艘小漁船開足馬力,將此前擱淺在海邊灘涂的一根烏木拖走,駛往對岸的泉州江濱公園碼頭。
這根烏木是晉江市池店鎮(zhèn)溜石村漁民朱永太兩年前在蟳埔海域發(fā)現(xiàn)的。據(jù)朱永太介紹,那天他拖網(wǎng)作業(yè)時感覺漁網(wǎng)非常重,還以為是鉤到了鐵錠,拖回岸邊時“鐵錠”突然脫網(wǎng),他在脫網(wǎng)處插上竹竿做記號,幾天后他下水尋找,沒有想到找到的竟然是一根圓木頭。他曾經(jīng)削下一木塊,先泡足了水稱重:5斤,暴曬幾天后再稱,還是5斤。奇木就此傳開了。
靠岸后,工作人員把烏木裝在吊車后車斗,并綁上紅絲帶,運回泉州市博物館。經(jīng)測量,這根烏木重達2噸,長17.85米,最寬的直徑為50厘米,最頂端的直徑為20厘米。
捐獻者 捐給博物館是文物
昨日,一名吳姓客商購下烏木,捐贈給泉州市博物館。
吳先生告訴導報記者,當他聽到蟳埔撈出烏木的消息后,過去一看,那么一件大家伙,一看就喜歡。切了一小塊,用火燒,灰燼竟然是紅色的,這更讓他興奮。“這是烏木,并且是古船桅桿。”吳先生介紹,初步判斷,這根烏木是帆船桅桿,在淤泥中處于缺氧、高壓狀態(tài),在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經(jīng)長達上千年炭化過程才形成烏木。“這根烏木的材質(zhì)在國內(nèi)很罕見,可能是外來的。”吳先生說,至少有上千年歷史,比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的年代還久遠。
說到把寶貝捐給博物館,吳先生表示說,這東西放在他店里只能是“文化”,而捐給博物館,就成“文物”了。
博物館 將請專家來考證
這根桅桿長17.85米,中部有7個嚴重生銹的鐵環(huán),從中部第一個鐵環(huán)至根部,測量為6.2米。劉志成表示,這是泉州考古史上的又一大發(fā)現(xiàn)。
他說,目前最重要的是防曬和處理鹽分的工作。他說,1974年出海的宋代古船,因為處理鹽分工作沒有做到位,結(jié)果造成了鹽分對出海古船形成硬傷。他建議,泉州市博物館一定要做好防曬和科學使用淡水凈化烏木的工作。“我們將邀請古船專家來考證,并會制定相關保護和展示辦法。”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在接受采訪說,這為泉州“海絲”研究又添珍貴標本。
漁民撈到千年古船桅桿 市民買下捐博物館
“出來了,出來了!”昨日午后,市區(qū)江濱路內(nèi)港碼頭附近,一輛吊車從晉江江面上吊起一根長17.85米的木頭,隨后運往泉州市博物館。木頭是古代木船桅桿,是晉江溜石漁民朱永太2年前在蟳埔海域撈到的。
4個月前,名木收藏家吳先生得知后,請來專家鑒定,初步斷定為陰沉木,沉在水中至少千年,吳先生以1萬多元的價格買下后,決定捐贈給泉州市博物館。他說:“這個木頭在我這是文化,在博物館就是文物了。”
泉州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范佳平表示,該桅桿的“出水”,是研究“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古港造船業(yè)及海外交通史的重要實物,根據(jù)該桅桿的長度可推測,原古船應該比海交館陳列的古船大,估計排水量有600噸。
漁民捕魚網(wǎng)到古木 撈起發(fā)現(xiàn)是古船桅桿
昨天是農(nóng)歷七月十八,中午時分,趁著漲潮,朱永太和兒子急忙將自家的兩艘內(nèi)港小船捆綁在一起,又將那根大木頭用繩子捆綁在兩艘小船中間,他們要利用這波潮汐,將木頭從溜石運到晉江北岸,再由吊車吊起運載往泉州市博物館。
“網(wǎng)魚的時候撈到的。”朱永太是晉江溜石人,長期在晉江、蟳埔一帶捕魚,前年,他在蟳埔網(wǎng)魚時,漁網(wǎng)被水下物體勾住,“下水一看,是一根木頭。”朱永太當時有些氣惱,被木頭勾住的網(wǎng)拉起后,跑了不少魚。幾天后,他再次來到蟳埔海域,決定下水把木頭撈起來。“撈起來一看,好大一根木頭,長17.85米、重1噸多,是船的桅桿。”朱永太將撈起的桅桿帶回村子,擱在溜石的灘涂上。
“捕魚50多年了,第一次見到這么長這么大的桅桿。”他推測,桅桿長達17.85米,那桅桿所在古木船長應該有30多米,“比海交館陳列的古船還要大。”
收藏家慧眼識木 初步鑒定為陰沉木 沉水已千年
因為好奇,朱永太從桅桿上削下了一些木屑,曬干后發(fā)現(xiàn),重量一點兒也沒有減少,“這可是好木頭啊!”今年4月,在洛江開店的南平人吳先生聽說這事兒后,一直愛好名木收藏的他隨即前往朱永太家。
吳先生從桅桿上敲下了一小塊木頭,一部分燒成灰,發(fā)現(xiàn)灰呈暗紅色,他拿著灰向多名名木收藏界人士請教,一致認為,該古木為陰沉木,沉在水中至少千年,但古木究竟是何樹種,吳先生和業(yè)內(nèi)人士還沒探究明白。名木收藏專家認為,該木樹種非南方所有,應該是國外的樹種。
至于是何樹種、沉入水中多少年,吳先生原想送往福建農(nóng)林大學請專家鑒定,因福建農(nóng)林大學只能鑒定樹種,無法鑒定沉水時間,遂放棄。
桅桿長且構(gòu)件完整 捐贈博物館供研究
“這桅桿的價值很高,不僅是它本身,還有其對于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方面的意義。”吳先生說,他決定將此陰沉木捐贈給泉州市博物館。
他認為,泉州是千年古港,但佐證之物并不多,該桅桿對于研究泉州古港有一定的意義,“它在我這是文化,在博物館就是文物了。”
昨日午后,吊車開進江濱路內(nèi)港碼頭,小心翼翼地從江里吊起古船桅桿,并運往泉州市博物館。這根長17.85米的陰沉木,最細處直徑為20厘米,最寬處直徑為50厘米,桅桿上有7個鐵扣,已銹跡斑斑,底部因鐵扣迸裂導致木頭裂開,桅桿上附著好幾片貝類海生物。
泉州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范佳平初步推斷,桅桿應是掛帆的,完整長至少19米,而桅桿所在的古船長至少30米,其排水量約600噸,“應該比此前出水的古船還大。”
至于桅桿沉水的時間、古船的來歷等,范主任表示,接下來將組織專家進行研究,包括回訪出水位置、保護出水桅桿等各項工作。
相關鏈接
烏木(陰沉木) 兼?zhèn)淠镜墓叛藕褪纳耥崳?ldquo;東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稱。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將地上植物、生物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處,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樹木,在缺氧、高壓狀態(tài)下,在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經(jīng)千萬年炭化過程,形成烏木,故又稱“炭化木”。歷代都把烏木用作辟邪之物,制作成工藝品、佛像、護身符掛件。古人云:“家有烏木半方,勝過財寶一箱。”
商人萬元買沉船桅桿 贈博物館
核心提示 昨天下午,一輛吊裝車載著一根長長的大木桿,經(jīng)過泉州市區(qū),開往泉州市博物館,吸引了不少市民注目。
這根木桿,是兩年前從晉江入海口打撈的沉船桅桿,被一名商人購買,昨贈給泉州市博物館。桅桿殘存17.85米,刷新泉州已發(fā)現(xiàn)桅桿長度紀錄。按推算,原來的木船可達25米長,和1974年在泉州灣發(fā)現(xiàn)的南宋古船殘存長度相當。那次考古發(fā)現(xiàn),轟動全國。
發(fā)現(xiàn)者:
公式埔水域打漁撈起 閑置在灘涂
這根桅桿,實際上在兩年前就被發(fā)現(xiàn)了。發(fā)現(xiàn)者,就是昨天送桅桿來的朱永太父子。
這對父子是晉江溜石村的漁民。溜石自古享有盛名,不僅是“郡溪入海第一門戶”,宋元時期,更是泉州港往來船只進入晉江水域的必經(jīng)碼頭。
記者問桅桿尺寸有多大,父子倆說不出確切的數(shù)字,反正當時從公式埔水域打漁時撈起來,就用漁船拖回來,放在溜石村岸邊的灘涂中。
問原來的船年份有多久,他們就更不清楚了,只覺得應該是艘大船,肯定有些年頭了。
昨天中午12點半,他們趁著漲潮,將桅桿綁在兩艘電動舢板船下,努力駛近江濱北路的岸邊。待泉州市博物館調(diào)用的吊裝車來。
收藏方:
博物館請吊車運回 專家將會診
要收藏這根桅桿的泉州市博物館,專程調(diào)來一輛8米長、載重3100公斤的吊裝車。
昨日下午,吊裝車師傅掛好長繩,朱永太父子跳入水中將繩子捆定桅桿,桅桿被順利吊起。
大桅桿出水時,上面附著許多海藻,還有星星點點的牡蠣殼。為了保證運輸安全,工作人員在桅桿尾部系上紅綢帶。這下,更拉風了,一路護送,不少司機和路人都盯著看。
放在博物館入口處,用卷尺量,長17.85米,底座開裂后直徑達50厘米,頂部直徑20厘米。
考古研究者劉志成發(fā)現(xiàn),桅桿底部有七處規(guī)則鐵箍,應該是將桅桿固定在船上所用的;靠近頂部處還有兩處生銹的鐵孔,估計是用來捆扎風帆、旗幟、燈籠所用,最頂端應該還有輪滑。
中間人:
考察4月后萬元買下 捐出來研究
沉船猜想
原船規(guī)模?推算長25米,和后渚沉船相當
泉州海交館考古部傅恩鳳主任說,古代木船與桅桿有個“1:0.8”比例。這根桅桿加上旗幟的高度約20米,則搭配的木船長度約25米。這個長度,與1974年在后渚發(fā)現(xiàn)的南宋沉船殘存相當,那艘古船的載重量為200余噸。
在泉州海交館,現(xiàn)在保存有兩根約16米的桅桿,是早年從惠安的廢棄帆船上拆下的,約有百年船齡。這艘船有多久,暫時難以確定,但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一直都靠風力驅(qū)動船只。
傅恩鳳說,桅桿和船只本身的款式構(gòu)造沒有必然聯(lián)系,無法推測船只款式。
這根大桅桿,能從晉江灘涂運到博物館,還得感謝一個人——購買并捐贈者吳先生。
吳先生不愿意面對鏡頭。他是南平人,在洛江做生意,對木頭收藏鑒賞有些心得,從圈內(nèi)朋友處聽說這根桅桿的消息,就花了4個多月去考察。吳先生決定以1萬多元價格購買,朱永太父子覺得價格合適,也就賣了。
這根桅桿到底是什么木材所制,到底什么來頭?
吳先生一直想解開這個謎團,多方打聽,得知省內(nèi)高校能幫忙確定木頭的樹種,但也不能準確測出入水年份。最終,吳先生決定捐贈給泉州市博物館,希望他們來研究和收藏保護。
船身在哪?或為清朝運糧船,或是外國商船
船在哪兒呢?一種說法是清朝沉船,購買者則猜測是外國商船。
溜石村當?shù)厣狭四昙o的村民都知道,清末曾有艘大的運糧船在附近江面沉沒,高高的桅桿露出江面,當年過往的船只繞行。有人覺得,這根桅桿就是當時那艘運糧船的,挪位到了公式埔水下。
吳先生則說,桅桿的密度相當大,不像是中國南方木料,因此推測是外國商船所用的桅桿。
價值幾何?除了文物價值,還可能是陰沉木
近年,一些被拆解后的船木,被人作為商鋪大門,或做茶幾坐椅等。泉州經(jīng)營仿古家具的張先生介紹,木質(zhì)漁船逐漸被淘汰,船木成了一種稀缺資源,一張船木做成的1.5米長的桌子,可賣一萬多元。
收購者吳先生說,他曾將桅桿部分木料取來焚燒,灰是紅色的,和陰沉木燒的灰差不多。他認為,桅桿如果浸泡上千年,在缺氧高壓下,有可能形成烏木。他還說,如果是外國商船的桅桿,則更是為海上絲綢之路再添新文物。
如何保護?解除鹽分破壞,請專家前來會診
劉志成說,桅桿長時間浸泡在鹽分高的入海口,出水后太陽曬,會把木結(jié)構(gòu)撐開,從而破壞整體。他建議及時頻繁地噴水,把鹽分去掉。
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說,接下來會請專家為桅桿會診,看是否浸泡在水中淡化。將來,則考慮做個展示臺,在博物館大門前的水池處展示。對于桅桿出水的周邊,還將考慮進一步探明水下是否有船體殘存。
泉州市博物館考古部范主任則說,對以陳列文物為主的博物館而言,如何保護是個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