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臚井碑
鴻臚井碑
唐鴻臚井碑是唐朝時期的文物,系一塊重逾九噸,單體十多立方米的駝形天然頑石。公元713年(唐開元元年),唐玄宗使鴻臚卿崔忻前往遼東,冊封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使命完成后,崔忻原路返回長安,路經旅順都里鎮,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于黃金山下鑿井兩口、刻石一塊,永為證驗。
1895年,清軍將領劉含芳修建四柱方亭,護衛刻石。1908年,日本軍隊將刻石、護衛亭作為日俄戰爭戰利品掠走,藏于日本皇宮至今。
鴻臚井碑 - 介紹
唐代石碑刻,糾正了某些外國學者認為渤海國(我國東北地區)是與唐王朝完全對等的獨立國家的錯誤觀點,是一千三百年前大唐盛世時期,我國領土統一和民族融合的重要物證。現藏日本皇宮內。
唐代,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靺鞨族的經濟與軍事發展迅速,主要力量集中在邊陲重地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已經對唐政權構成較大的威脅。公元696年,松漠都督、契丹人李盡忠在營州反叛唐朝。粟末靺鞨首領趁機率部東遷以求自立建國,此事震驚了唐朝廷,武則天為阻止其建國,派兵進行討伐;公元698年,唐朝大將李楷固率領唐軍與靺鞨首領大祚榮所率部下在天門嶺(今吉林省哈達嶺諸山)進行了激烈的交戰,結果唐軍戰敗而歸。大祚榮率部遷往牡丹江上游的東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修筑城池,自立為震國王;公元705年唐中宗繼位后,采取和平的方式來化解邊疆沖突,于當年便派侍御史張行岌招慰大祚榮,大祚榮為了表示誠意和忠心,派兒子到唐朝朝廷任職,唐中央政權與靺鞨的關系得到極大的緩解。
公元713年,唐睿宗派遣朝廷郎將崔忻任鴻臚卿以“勑持節宣勞靺羯使”的名義出使震國舊都(今吉林省敦化市),執行宣諭震國為忽汗州和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的使命;公元713年,崔忻使團由長安(今西安)出發到河南道(轄今山東、江蘇北部、河南東部)至登州(今山東蓬萊縣),乘船渡海至都里鎮(今旅順)稍作停留后,再乘船沿海東行,經青泥浦(今大連小平島),石人汪(今長海縣石城島)入鴨綠江,溯江而上再轉陸路到達震國都城(今牡丹江上游之敦化);崔忻使團經長途跋涉,歷時數月到達震國,宣諭大祚榮為渤海郡王,震國為忽汗州,成功完成了冊封的使命。自此震國稱為渤海,正式隸屬于唐王朝。
崔忻為了記驗此次重大的歷史事件的成功,在返回途中于旅順黃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各鑿井一口,并在西北麓井旁一巨石上自上而下分三行刻下:“勑持節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共二十九字,歷史上將此兩口井和井旁刻石稱為鴻臚井。
明代時還有關于井的記載,后來井的詳細位置已成為一個謎。由于刻石巨大一直暴露在野外,因此,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當局建議對刻石進行保護。前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安徽貴池人劉含芳派人依刻石大小而建一石亭,以保護鴻臚井刻石,碑亭于次年8月建成,取名唐碑亭。
1908年,旅順被日軍占領期間,日本海軍中將富崗定恭將鴻臚井刻石及碑亭劫掠至日本,被安置在日本皇宮的庭園內。然后在原址上又立一鴻臚井之遺跡碑,但上面的記錄卻是有錯誤多處。
1979年6月6日,旅順口區革命委員會為了保護鴻臚井,在鴻臚井遺跡旁立一文物保護碑,將鴻臚井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鴻臚井碑 - 追討
2014年8月10日,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發布消息稱,已于8月7日通過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歸還于1908年從中國掠走的唐代“鴻臚井碑”。這也是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
據介紹,該石碑見證了唐朝冊封管轄東北的過程,也反映了當年日軍在甲午海戰后對中國的暴行,是中國流落海外文物中最大、最重的文物。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會長童增介紹,唐鴻臚井碑的追討有著巨大意義,這是日本侵略軍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它見證了唐朝冊封管轄東北的過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東歸學習盛唐的往事,也記載了中國統一的歷史進程,“對中國東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這塊碑同時還反映了當年日軍在甲午海戰后對中國的暴行,屬于強盜途徑,“如果我們不提,他們可能就會認為自己沒有暴行。”
據了解,早在1992年日本天皇明仁訪問中國前,童增就曾公開要求歸還存放于日本皇宮內的所掠中國文物。
2014年年8月7日,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已向日駐華大使館寄出信函,督促日本歸還石碑,目前大使館已簽收該信件。
童增介紹,為了追討唐鴻臚井碑,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專門成立了文物追討部,并組織專業隊伍,對日本所擄中國文物進行集中追討。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文物追討部部長王錦思說,預計下月就將組織專家赴日本考察。
童增說,之所以最先選擇追討唐鴻臚井碑,是因為國內若干學者對該碑進行了大量研究,掌握了日本掠奪該碑及其現存處所等大量證據,“碑什么時候從中國搶走的,最早存放于中國何處、現存于何處等,證據非常確鑿,有利于追討成功。”
據了解,中國國內學者早在多年前就已成立了唐鴻臚井碑研究會,對唐鴻臚井碑進行歷史研究,包括碑的歷史價值,以及流失到日本的過程等。
日本曾表示,唐鴻臚井碑已被列為日本國家專有財產,不允許隨便進入參觀。
記者了解到,白城師范學院原圖書館館長教授、學者王仁富研究唐鴻臚井碑已有20多年,2011年他寫信詢問“唐鴻臚井刻石的安危”,日本皇宮回函確認唐鴻臚井碑安全無恙。這也是百年來,日本皇宮首次就唐鴻臚井碑現狀予以公開回應。
而此次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要求日本皇室歸還唐鴻臚井碑,這也是中國民間首次公開向日本追討文物。
童增介紹,文物被搶奪也屬于戰爭遺留問題。而對于該問題,國際法早有規定,早在196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戰爭罪及危害人類罪不適用法定時效公約》規定,“殘害人類戰爭罪,不論其犯罪日期,不適用法定時效,可以永遠追究其責任。”
鴻臚井碑 - 國際先例
追討被搶文物早已有成功的例子。據介紹,公元1592年后,日本入侵朝鮮失敗,朝鮮建立“北關大捷碑”。日俄戰爭爆發后,日軍將此碑掠奪到日本,幾乎與唐鴻臚井碑同時期被掠走。
從1970年開始,韓國民眾就積極努力地要求日本歸還“北關大捷碑”。經過長達近35年的努力,2005年5月,韓國政府正式要求日本歸還此碑,同年日本正式將此碑歸還韓國。
“被掠走的歷史文物,曾經屬于中國,現在卻存放在日本,給中日關系帶來嚴重的傷害,于情于理于法都不適宜,理應物歸原主、完璧歸趙。”王錦思說,我國的唐鴻臚井碑比韓國分量更重,體積更大,時間更早,意義也更巨大。
他表示,如果通過民間努力不能促成文物回歸,聯合會還將參照韓國討要“北關大捷碑”等國際先例,請求政府出面,“唐鴻臚井刻石到今年整整是1300年的歷史,我們希望它能早日回來。”
鴻臚井碑 - 面臨問題
此次追討預期如何?
希望很大但僅是開頭
童增認為,如果中國不要求,日本可能就會遺忘了,認為文物真是自己的了,但是如果不斷地要求歸還,至少也能讓日皇明仁先生知道,他的皇宮里有搶來的中國文物。某一天,為了促進中日友好關系,為了兩國不再發生戰爭,他可能就會有種姿態,把文物主動歸還中國,這都是有可能的。文物這筆賬是遲早會算的,我們只是開了個頭。
此次追討有何難處?
系新課題但欠缺經驗
童增認為,此次追討和以往追討的難度都差不多,作為中國的民間組織和相關部門講,對于追討文物,還是一個新的課題。具體如何追討,怎么做、政府怎么參與,我們的經驗應該說還是比較欠缺的。
對方不作回應咋辦?
通過國內國際共施壓
童增稱,我們肯定會通過國內國際對他們施加壓力和要求,只要壓力足夠大,呼聲足夠高,他們肯定會處理的。我們要持之以恒,把事情做到底,直到把文物追討回中國。我們要做好長期準備,追討文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是漫長的過程。
鴻臚井碑 - 是否應花錢買文物?
應伸張正義要求歸還
童增認為,用錢去購買被搶文物是不應該提倡的,對于被搶文物,我們必須拿著伸張正義的武器去要求歸還,無論是國家出面還是民間出面,必須要求他們承認自己的侵略行徑、強盜行徑,這樣才能預防他們不要重蹈這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