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房斷供”更像耍流氓
“棄房斷供”更像耍流氓
在一個法治社會,多一些法治思維來處理問題,別一上來就耍流氓,小對自己,大對整個社會,都沒好處。
樓市景氣不見好轉,不斷有城市松綁“限購”,個別業主也開始失去信心“棄房斷供”。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獲悉,浙江杭州、江蘇無錫、福建寧德、江蘇新沂等地都有業主因個人按揭貸款逾期未還而被銀行起訴的案例。這些案件中,業主大多聲稱“無力還款”。目前尚無更多數據顯示,“棄房斷供”成為全國普遍現象。但是,監管部門早已做出預警。
這些人大約是抱著“長痛不如短痛”的決心來“棄房斷供”的,也就是說,現在斷供,由銀行收回房子,造成的損失要大于斷續供房的損失,這可以說是一種類似股市里的“止損”的做法。
但是,樓市既像股市,又畢竟不是股市。說樓市像股市,是說樓市也有漲跌,至少過去十年,是樓市黃金十年,樓市一直看漲,炒房者眾,把個樓市炒成擊鼓傳花的游戲,就看誰是最后一個抬轎子的人。那些“棄房斷供”的人,大約有不少是最后的接棒者,是在山頂站崗的人,他們解救自己的辦法,是“棄房斷供”,這就像股市里被高位套牢的人,流血割肉出局。其投資之慘敗實則可憫,這又一殘酷的事實說明,“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尤其是樓市投資標的要遠遠大于一般人股市里的小打小鬧,更需謹慎再謹慎。
說樓市畢竟不是股市,是說“棄房斷供”不同于股市割肉止損,它是投資者認為房價下降導致房產價值低于抵押貸款,即房產變成“負資產”,且預期不看好時,就來個“斷尾自保”,把風險轉嫁給銀行,以減少自己的損失。
這顯然是耍流氓的賴皮行為,購買房屋是一種契約行為,向銀行貸款購房也是一種契約行為,是在雙方平等自愿的原則下訂立合同,雙方就有了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既有可能享受房價繼續上漲的好處,也要承擔房價下跌的風險。“棄房斷供”顯然違背了契約,表面上可以“斷尾自保”,其實未必,銀行可以到法院起訴“棄房斷供”者,如果法院拍賣房產得的資金不足以償還銀行貸款,可以向法院申請對業主其他財產進行強制執行,在法治社會,這種想一“棄“了的思維是極不合節拍的。
另一方面,“棄房斷供”極有可能給自己造成終生的損失——個人信用污點,那就是被銀行列入有信用污點的人,禁入客戶,尤其是未來是信用社會,信用機制成熟完善,有個人信用污點的人,會被列入“黑名單”,會寸步難行,生活商業處處受影響,那是用錢也不能夠解決的。所以,有律師甚至說,“棄房斷供”等于經濟自殺,誠非戲言。
不少“棄房斷供”并非是真的無力還貸,而是受吃虧心理影響,說白了還是投機取巧,對這類不恪守契約的人,真的不必過于可憐,銀行縱有太多不是,還是應該兩看,誰有問題說誰。而對于那些確實經濟困難、還款能力不足的業主,“棄房斷供”也是下策,上策是與銀行協商,以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可以到銀行要求做貸款展期,要求銀行適當合理地延長自己的還款期限;或者和銀行協商改變還款計劃,要求先只還利息、暫緩本金等。銀行為了保全自己的貸款,也會通融處理。總之,在一個法治社會,多一些法治思維來處理問題,別一上來就耍流氓,小對自己,大對整個社會,都沒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