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怒癥
餓怒癥
饑餓可能是導致爭吵的罪魁禍首。俄亥俄州立大學溝通和心理系的學者發現血糖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有聯系。當血糖水平越低,人們遏制消極情緒的能力就越差,這項研究造就了一個新名詞:餓怒癥。
基本簡介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2014年7月刊登的最新研究顯示:饑餓可能是導致爭吵的罪魁禍首。俄亥俄州立大學溝通和心理系的學者發現血糖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有聯系。當血糖水平越低,人們遏制消極情緒的能力就越差,這項研究造就了一個新名詞:餓怒癥。
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去年曾與北京協和醫院、四川華西醫院共同做過一個與俄亥俄州立大學相反的實驗,也可以說是一個逆向實驗。結果也表明:血糖值與情緒密切相關。
怒癥家族
路怒癥
路怒癥汽車或機動車駕駛人員帶著憤怒去開車,甚至有攻擊性行為。此類行為可能包括:粗鄙的手勢、侮辱性語言、故意用不安全的方式駕駛車輛。這個說法源于上個世紀80年代,來自于美國心理學。路怒(roadrage)一詞已收入新版牛津詞語大辭典,形容在交通阻塞情況下開車壓力與挫折所導致的憤怒情緒。調查顯示:北上廣三個城市隨機抽選的900名司機中,35%司機認為自己有路怒癥。
網怒癥
網怒癥在網絡時代,網民們之間非常容易形成口水戰。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溫柔的人在網絡中卻可能劍拔弩張。目前也有越來越多的名人患上了網怒癥。專家分析這是由于現實社會中人們受到種種約束,往往努力保持謙恭有禮的形象。在虛擬網絡空間,人們可以匿名發言,現實中的束縛被剝離,人們說起話來就更為肆無忌憚。
隊怒癥
隊怒癥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排隊時人們容易煩躁,比如會覺得等的時間太長,會對插隊的人憤怒等等。為了解決排隊煩惱,人們想出了許多方法,比如說在電梯旁裝上電視,或者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等等。
實驗研究
美國
血糖低時更有攻擊性
俄亥俄州立大學溝通和心理學博士布拉德·布什曼邀請了107對平均婚齡12年的夫妻參與實驗。研究人員發給這些夫妻可以扎針的巫毒娃娃或者一款向對方扔炸彈的電腦游戲,巫毒娃娃和扔炸彈的對象被指定為夫妻雙方。實驗要求是當你在生活中對對方生氣時就可以向巫毒娃娃扎針或者朝電腦里的對方扔炸彈。
21天的實驗結束后,結果顯示:當人的血糖水平比正常值低,他們就可能有更強的攻擊性。在饑餓的時候巫毒娃娃就被扎得更厲害,被扔的炸彈也更多。肯尼迪大學心理教授內森·德華爾也是這個實驗的研究學者之一。他認為,當人們挨餓時能量就開始供應不足,而自我控制和沖動控制都需要消耗身體和精神上的能量。
重慶
撫慰焦慮可調節血糖
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去年曾與北京協和醫院、四川華西醫院共同做過一個與俄亥俄州立大學相反的實驗,也可以說是一個逆向實驗:專門研究血糖容易波動的糖尿病病人在其血糖不穩定時,控制其焦慮情緒能否控制血糖。
實驗內容是:當糖尿病人的血糖值不正常且又伴有焦慮時,直接進行焦慮治療而不是用藥物調節血糖水平。實驗發現,當病人的焦慮情緒被心理治療安撫后,血糖水平也恢復到了正常值范圍之內。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血糖值與情緒密切相關。
都是因為肚子餓
低調男對領導拍桌子
今年28歲的徐科在一家軍工企業的質量部做檢驗員,在同事們眼中,他一直是服從領導安排的低調男。徐科與領導的交流通常就只有兩個字:好的。
不過循規蹈矩的徐科竟然曾經和領導拍過桌子,而原因竟然是肚子餓。徐科的同事老賀告訴重慶晚報記者,本來他們一般是中午開總結會,但那天因為檢驗任務,總結會安排到了下午下班后,而且從17時一直開到19時,還有繼續的感覺。這時徐科突然站起來,用力一拍桌子,對領導吼道:“說完沒有,大家還要吃飯,明天再說行不行?!”
此話一出,整個辦公室都安靜了。而平常很有架勢的領導面對突然發飆的徐科,竟然也只擠出了兩個字:散會。
溫柔會計大發脾氣
55歲的肖蘭原本是會計,家住大渡口區豪俊閣8棟6-18。退休后她到朋友的公司上班。平時肖蘭溫柔內斂,說話也輕言細語。但有一天送外賣的人遲到了半個小時,原本溫柔的肖蘭對著送外賣的人發了一大通火,最后餐廳老板親自打電話道歉才算完。肖蘭的女兒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媽媽低血糖比較嚴重,年輕時還因此暈倒被送進醫院。后來家里人都注意到,只要肖蘭肚子餓,就變得緊張焦躁易怒。
耳朵和女友鬧別扭
林燦非常珍惜自己千辛萬苦才追來的女朋友玲玲。“他平常什么都讓著我,吵架不管對錯總是他先低頭,我都沒想到,他竟然為肚子餓和我吵架。”玲玲說。
最近兩個人約會逛街,中午12時過,玲玲說自己完全不餓,只想先買點爆米花去看電影。這讓陪逛了一上午的林燦突然很煩躁。林燦憋著一肚子氣進了電影院,看完電影一出來就撇下玲玲自己回家了。林燦說:“我一直認為男人應該讓著女朋友,但是你總不能不讓我吃飯啊。逛了一上午本來就又累又餓,還看什么電影。我只覺得又餓又氣。”
不是每種焦慮都可進食緩解
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睡眠心理中心主任高東告訴重慶晚報記者,這三個案例其實都是餓怒癥的表現。餓怒癥主要描述的是一種血糖波動和情緒之間的聯系。如果感到饑餓時有想要罵人的沖動,或者肚子餓時和吃飽時的情緒變化很大,甚至有極端對比的表現,就有可能是餓怒癥。
高東說,的確是由血糖值變化帶來的焦慮,可以隨身帶一些健康小零食,比如堅果、巧克力,有助于緩和饑餓感。餓怒癥達到影響生活的程度,則需就醫。高東提醒,血糖的確是影響情緒的一個因素,但不是出現焦慮情緒以后就應該進食,焦慮有著不同成因,需要對癥治療。如果全部用進食來撫慰,則有可能焦慮沒有治好,還造成肥胖和暴食癥。
西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應用心理學主任王衛紅說,餓怒癥是最近才興起的說法。人的生理狀況比如血糖波動的確會影響情緒,但要注意兩者并非因果關系,只是存在一定關聯性,不可走進所有焦慮都用進食來緩解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