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
厓門海戰(古文作“厓”,目前),又稱崖山海戰、厓門戰役、厓門之役等,是宋朝末年宋朝軍隊與元軍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關系到南宋的存亡。相傳宋元雙方投入軍隊30余萬,戰爭的最后結果是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此次戰役之后,宋朝徹底滅亡。崖門因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名崖門。
崖山海戰 - 簡介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 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中國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南崖門鎮)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這場戰役直接關系到南宋的興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相傳宋元雙方投入軍隊30余萬,戰爭的最后結果是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后,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后,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滅亡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亡于游牧民族之手。
崖山位于今中國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近代有少數極端民族主義者依次宣稱“崖山之后無中國”,乃一家之言,并不具備說服力。
崖山海戰 - 起因宋帝南逃
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后,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杰、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舍,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成為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后,弟弟趙昺被加封為衛王,張世杰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并組織抗元。
元軍追殺宋帝
趙昰登基以后,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朝廷直奔泉州,張世杰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城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張蒲二人不和,導致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杰搶奪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臺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也因此得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自己并先驅前往,但后來二王數次召其回朝,陳卻都不返;他最后逃到暹羅(今泰國),直至死在那里。端宗病死后,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在 州梅蔚(今香港大嶼山梅窩鄉)登基,年號祥興,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杰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
至元十五年(1278年),丞相文天祥被張弘范部將王惟義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生擒,文天祥作詩——《過零丁洋》。今香港的九龍城的宋王臺和侯王廟都是紀念宋端宗一行人的。另外宋端宗母亦葬于九龍城,人稱“金夫人墓”,后來由于該址興建了圣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崖山海戰 - 崖山戰事
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范大舉進攻趙昺朝廷。隨后,攻占廣州不久的西夏后裔元軍將領李恒也帶領軍隊也加入戰事。相傳起初宋軍兵力約有20萬,戰船千多艘;元軍只有2萬人,戰船五十余艘,北方人不習海戰,多暈眩不支。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占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杰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并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只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并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沖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御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砍柴的道路。宋軍吃干糧十余日,口干舌躁,許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臉部浮腫,大量嘔泄。張世杰率蘇劉義、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范擒張世杰甥韓某,以其向張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余,并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恒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后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松懈了。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于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杰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并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余部十余只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8歲的趙昺跳海自殺。不少后宮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宋史》記載七日后,十余萬具尸體浮海。張世杰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后人為主,再圖后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后亦赴海自殺,張世杰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杰在大風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文天祥因早前已在海豐被俘,正好拘禁在元軍船艦上目睹了宋軍大敗;曾作詩《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悼念:
長平一坑四十萬,秦人歡欣趙人怨。
大風揚沙水不流,為楚者樂為漢愁。
兵家勝負常不一,紛紛干戈何時畢。
必有天吏將明威,不嗜殺人能一之。
我生之初尚無疚,我生之后遭陽九。
厥角稽首并二州,正氣掃地山河羞。
身為大臣義當死,城下師盟愧牛耳。
間關歸國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當。
出師三年勞且苦,只尺長安不得睹。
非無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戈為人擒。
樓船千艘下天角,兩雄相遭爭奮搏。
古來何代無戰爭,未有鋒猬交滄溟。
游兵日來復日往,相持一月為鷸蚌。
南人志欲扶昆侖,北人氣欲黃河吞。
一朝天昏風雨惡,炮火雷飛箭星落。
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渾。
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昨夜兩邊桴鼓鳴,今朝船船鼾睡聲。
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釃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雨淚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六龍杳靄知何處,大海茫茫隔煙霧。
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為何人。
崖山海戰 - 影響
厓門海戰之后,宋朝徹底滅亡,也是中國第一次亡國。
在抗日戰爭前夕,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曾專門前來崖山祭拜,目的是是要把一種精神和氣節傳達給當時的中國人,號召抗戰到底。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曾說:“崖山這個地方的歷史古跡是有意義的,宋朝雖然滅亡了,但當時許多人繼續堅持抗元斗爭,保持了民族氣節。”
后又有“崖山之后無中國”這一說法,據分析最早源自明朝遺民在亡國后的創作的詩文,后為網民擴大,甚至以為是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所創。
崖山之后無中國 不符史實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認為中國自古就是多民族共有的大舞臺,歷朝歷代少數民族開拓土地,守衛邊疆,與中原民族共同生活,對中國疆域和中華統一體的形成與發展有巨大的貢獻。離開少數民族,就沒有今天中國的格局。比如,蒙古族主導的元朝結束了唐亡之后中國370多年的分裂局面(其中包括北宋,因為北宋只有一個相當局限的小一統),此后中國至今700多年再也沒有發生全局性的分裂。滿族主導的清朝不僅為近代中國的版圖奠定基礎,而且對邊疆的治理比較前面任何朝代更加規范、有效。清朝至少從康熙時代起,就完全徹底地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大清是“中國”的一個新朝代。最近一些人在網上熱傳一種說法,“崖山之后無中國,明亡之后無華夏”,這種說法不僅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而且對國家的統一極具危害。更多的道理不說,如果把元朝、清朝排除在中國之外,那么蒙古族、滿族歷史上世居的土地,兩個王朝開拓、鞏固、管轄的遼闊邊域,豈不也都不屬于中國?
在統一和爭取統一的幾千年中,中國各民族共同生產生活,相互學習、相互通商、相互通婚,即使是民族間殘酷的戰爭和統治階級民族歧視政策,都改變不了各民族交融、融合的大趨勢。歷史上,哪個民族、哪個王朝對民族關系采取開放、包容的態度,它的發展就快,就能成就大事業;哪個民族、哪個王朝采取自我封閉、歧視他族的態度,它就難免衰微,即使一時成功也迅速走向失敗。
崖山海戰 - 當代崖門
現今崖門戰役的范圍已不可考,約位于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公里,在南海與銀洲湖的相接的地方。即指以古井鎮官沖村一個無名小丘為中心,北起銀洲湖,南至崖門口,方圓數十里的水陸區域。當地的國母墳有可能是楊太后的陵墓。國母墳西南的碗山相傳是宋朝士兵當年曾在這里做飯。離崖山祠約4公里,屹立于崖門對開海面的崖門奇石附近則相傳是張世杰用來作纜躉以大索一字形連貫千多艘宋軍船只、陸秀夫背趙昺跳海和張弘范滅宋后在石上大書“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于此”十二字之處。《元史·張弘范列傳》記載“磨崖山之陽,勒石紀功而還”。相傳大明成化年間,御史徐瑁對石上十二字深惡痛絕,命人除去,改書“宋丞相陸秀夫死于此”九字,但因為存在爭議最終沒有刻成。民國三十八年共產黨在大陸建立政權,不久之后原鑿字奇石被航道部門炸毀。1964年,由田漢題字于新石碑上,新碑文為“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于此”。
崖山海戰 - 皇室遺民
現今廣東四邑一帶的多個村莊聚居著當年隨朝廷南下的太宗派與魏王派宋朝皇室幸存后裔,如臺山斗山鎮浮石趙氏,新會古井鎮霞路趙氏,新會三江趙氏,及珠海斗門昆山趙氏
崖山海戰 - 以此為題材的文藝作品
• 清末著名譴責小說家吳趼人的《痛史》(1902—1906連載于《新小說》雜志,共二十七回,未完),故事以“劉秉忠降敵制朝儀,賈似道隱瞞軍情而欺君”開始,結束于“忽必烈太子蒙冤,仙霞嶺義兵撻伐對抗”。其中描寫賈似道的厚顏無恥非常地成功。全書對外族占據中國洋溢極為悲憤的感情,大有借反元而反清的言外之意。
• 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歷史小說《海嘯》(1997,中譯本由臺灣尖端出版社2003年出版),主要敘述臨安陷落到崖門海戰這段時期中,宋朝文臣武將的奮斗。作者刻意不以文天祥為中心,而盡量顧及張世杰、陸秀夫、陳宜中等各色各樣人物的心理與活動。
• 在李國立制作電視連續劇《天涯織女》,兩個虛構人物──宋理宗之皇女趙嘉儀(劉詩詩飾)和少將軍林慕飛(袁弘飾),倆人聯同宋朝的殘余勢力,與元軍無數次交手,直到最后親眼目睹了崖門之役的慘敗,但是他們沒有與宋朝文臣武將自殺,相反他們逃脫了元軍的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