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
中國新聞獎
中國新聞獎是經中央批準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每年評選一次,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
簡介
中國新聞獎: 創辦于1990年,是中國記協主辦的全國綜合性年度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也是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常設的全國性新聞獎。開展這項評獎活動的目的在于檢閱我國新聞工作的年度實績,推動新聞改革,促進新聞作品質量的提高,促進新聞隊伍的思想建設、業務建設和作風建設。每年評選一次。經黨中央和政府有關部門正式批準的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及通訊社均可自愿參評。
中國新聞獎共設20個評選項目,其中報紙、通訊社設消息、言論、通訊、系列報道、新聞攝影、報紙版面、新聞漫畫和報紙副刊8項,廣播、電視設消息、評論、新聞專題、系列報道、新聞性節目編排和新聞現場直播各5項。中國新聞獎采取無計名投票評選。每屆設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特別情況下還設個別榮譽獎、特別獎。1997年,中國新聞獎增設了新聞論文評選項目,每兩年單獨組織評選一次。2004年,中國國際新聞獎納入中國新聞獎系列,在中國新聞獎定評前,舉行國際新聞獎復評暨年賽。
長期以來,在中央宣傳部的關心和指導下,在全國新聞界的支持和參與下,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成為展示全國新聞工作者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新聞業績的重要平臺;是深化新聞界"三項學習教育",加強新聞隊伍建設,弘揚職業精神的重要抓手;是推動全國新聞界堅持"三貼近"要求,促進新聞宣傳創新,提高輿論引導水平,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激勵機制。
有全國統一刊號的報紙,通訊社,經國家正式批準的廣播電臺、電視臺,經國務院新聞辦批準的由新聞單位設立、具有登載新聞業務資質的新聞網站刊播登載的新聞作品和經全國統一刊號的報刊、圖書發表的新聞論文可分別經中央新聞單位、各省記協與人大、政協、總政宣傳部等相關部門組織推薦參加評選,并于中國記協網、新華網上公示所有參評作品。從1991年起辦,每年一屆。
宗旨
開展中國新聞獎評選活動,旨在檢閱我國新聞工作年度業績,展示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成果,發揮優秀新聞作品的示范引導作用,推動新聞媒體與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落實“三貼近”要求,提高作品質量;促進新聞媒體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推進新聞事業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
評選范圍
參評作品必須是有全國統一刊號的報紙,通訊社,經國家正式批準的廣播電臺、電視臺,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準的由新聞宣傳主管部門和新聞單位主辦的具有登載新聞業務資質的新聞網站(不含網絡版、電子版),在年度內首次刊播登載的新聞作品,有全國統一刊號的報刊、圖書年度內首次刊載的新聞論文。
評選項目
中國新聞獎設28個評選項目。
報紙、通訊社作品參評項目
1.消息:報道年度內發生的事實性新聞的作品。每條字數限制在1000字以內。
2.評論:對社會關注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件、熱點話題、社會現象等進行評論、分析的新聞作品。包括社論、評論員文章、署名時評、述評、短評等,不包括雜文,每篇字數限制在2000字以內。
3.通訊:以敘述、描寫結合議論、抒情等多種方式報道新聞事件、新聞人物、社會現象的新聞作品。包括深度報道、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新聞特寫、新聞綜述等,每篇字數限制在3000字以內。
4.系列、連續和組合報道:系列報道是指年度內圍繞某一主題或已經發生的某一事件、人物所做的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方式報道;連續報道是指年度內圍繞正在發生的新聞連續刊發的"跟蹤式"報道;組合報道是指年度內圍繞同一主題、現象、人物、事件在同期同一版塊內刊發的不同體裁的多篇報道。本評選項目不包括系列評論、系列文章和專欄的系列作品。 跨年度報道須是上一年度已完成的作品。參評的系列、連續報道要求報送開頭、中間、結尾部分各1篇代表作,組合報道選擇不超過3件代表作,其字數限制按代表作體裁適用本辦法中的規定。
5.新聞版面:要聞版等新聞版面(不包括攝影、漫畫等專版、專刊版面)。
6.新聞攝影。
7.新聞漫畫。
8.副刊作品。
廣播電臺、電視臺作品參評項目
1.消息:定義同報紙、通訊社評選項目。每條時長限制在4分鐘內的新聞報道。
2.評論:定義同報紙、通訊社評選項目。包括以評論為主的述評性節目,每條時長限制在15分鐘內。
3.新聞專題:從不同角度報道、分析同一新聞事件、新聞人物、社會現象的廣播電視新聞作品。包括深度報道、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新聞特寫、新聞綜述等,每件作品時長限制在30分鐘內。
4.系列、連續和組合報道:定義同報紙、通訊社評選項目,時長限制按代表作體裁適用本辦法中的規定。
5.新聞訪談節目:主持人與嘉賓就公眾關注的新聞人物、新聞事件和熱點話題進行討論的談話節目和新聞人物訪談節目,要求主持人與嘉賓現場交流談話占整個節目時長不少于2/3,節目時長不超過1小時。
6.新聞現場直播:指與重大新聞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同步播出,集現場報道、背景介紹與事態分析等于一體的新聞節目。要求必須以自采新聞現場音像信號為直播主體,采用音像資料的時長不超過整個節目時長的1/3。不包括紀念會、報告會、文藝演出、工程慶典、剪彩儀式、活動開幕式和以演播室直播談話等為主體的節目。
7.新聞節目編排:常設的以動態消息為主的集納式新聞欄目的編排,時長不限。
網絡新聞作品參評項目
1.新聞評論:是指新聞網站首發的原創評論,每篇字數限制在2000字以內。
2.新聞專題:用圖片、文字、音視頻、Flash等多媒體手段和多種新聞體裁從不同角度全面報道同一新聞事件或同一新聞主題的作品,頁面層次結構不少于兩層。
3.新聞訪談:主持人與嘉賓就公眾關注的新聞人物、新聞事件或熱點話題進行討論的在線訪談作品,主持人與嘉賓現場交流談話內容不少于作品2/3,形式不限。
4.網頁設計:網站首頁、新聞頻道首頁或新聞專題首頁。
5.新聞攝影:新聞網站首發的新聞攝影作品,要求與報紙通訊社新聞攝影相同,并與報紙通訊社新聞攝影作品一同評選。
6.新聞漫畫:新聞網站首發的新聞漫畫作品,要求與同報紙通訊社新聞漫畫相同,并與報紙通訊社新聞漫畫作品一同評選。
新聞名專欄
已連續刊播登載一年以上且年度內刊播不少于48周,每周刊播或更新不少于一次的新聞性專欄。
報紙專欄是指定期在固定版面固定位置以框、線等方式與版面其他內容隔開,相對獨立,有固定名稱,刊發有共同特征(同類主題、同類題材、同類體裁)的新聞稿件的單元。不含專版、專刊。
廣播、電視專欄是指定期定時在固定頻率、頻道播出,有固定名稱、標識、開始曲、時長和主持人,播出有共同特征(同類主題、同類題材、同類體裁)的新聞報道的欄目。 網絡專欄是指在固定頁面有固定名稱,發布有共同特征(同類主題、同類題材、同類體裁)的新聞報道的板塊。
新聞論文
每篇字數限制在6000字以內。
評選標準
總標準
1.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貫徹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落實"三貼近"要求,社會效果好。
2.內容真實,新聞性強,時效性強,主題鮮明,富于創新,語言文字生動,制作精良,感染力強,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3.倡導短新聞,在同等條件下,短小精煉的作品優先。
各項標準
1.消息要求新聞要素完整,時效性強,角度新穎,內容充實,信息量大,結構清晰,語言文字精煉,報道準確。
2.評論要求觀點鮮明,論點正確、有新意,論據準確,分析深刻,論述精辟,論證有力。網絡評論要求必須有鮮明的網絡特色。
3.通訊要求主題鮮明,材料典型,事實準確,結構合理,語言生動,描寫有細節,評議有深度,感染力強。
4.報紙、廣播、電視的系列、連續和組合報道要求主題鮮明,結構完整,多角度,報道全面有深度。
5.新聞版面要求體現政治性、新聞性、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標題準確生動,照片、文字與圖示兼顧,編排整體協調,版式設計有新意、有特色,色彩清新明快。
6.新聞攝影作品要求新聞性強,現場抓拍,表現力強,圖像清晰,標題準確,文字說明新聞要素完整,文字簡潔。
7.新聞漫畫作品要求能夠反映國內外新聞時事,觀點明確,構思新穎,新聞性強,思想性強,針對性強,幽默感強,藝術性強。
8.報紙副刊作品要反映現實生活,引導社會熱點,時代感強,思想性強,角度新穎,格調高雅,內容充實,文字生動。
9.廣播電視新聞專題要求主題鮮明,材料典型,事實準確,結構合理,語言(聲音、畫面)生動,有細節,有深度,音響、畫面運用得當,有感染力。
10.廣播、電視、網絡新聞訪談要求選題恰當,時效性強;嘉賓有代表性、權威性;談話主題集中,脈絡清晰,結構完整;談話內容與節目定位、播出時段相適應;語言簡潔生動流暢準確;主持人提問、轉承自然得當,對現場節奏把握適度;背景資料運用得當。
11.廣播、電視新聞現場直播要求主題重大,策劃周密,能夠全面迅速準確地采集與傳播新聞現場的重要信息,導播調度合理,主持應變機敏,音質畫面清晰。
12.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編排要求主題集中,重點突出,內容豐富,編輯思想明確;內容選擇與節目定位、播出時段相適應;節目形式新穎,編排合理,轉換流暢;字幕準確,編輯制作水平較高;主持人駕馭節目能力強。
13.網絡專題要求主題得當,特色鮮明;容量大、采集廣、更新快;交互性強、表現形式多樣;頁面結構清晰、邏輯分明、布局合理,頁面設計新穎美觀,富有特色,達到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
14.網頁設計要求主題鮮明,風格獨特;能夠完美、準確展示新聞內容、體現首頁功能性;布局合理、富于創新;細節精致、色彩協調;符合讀者閱讀習慣,體現新聞性、藝術性和網絡特點的完美統一。
15.新聞名專欄要求內容選擇與欄目定位、版面位置(播出時段)相適應;形式新穎,特色鮮明;文字、聲音、畫面生動感人;編排制作精良,社會影響較大。網絡新聞專欄要求選題重要,信息量大,交互性強,圖文音像并茂,編排制作精良,有比較固定的位置,社會影響較大。
16.新聞論文要求立論正確,論據可靠,論證充分,論述嚴謹,理論聯系實際,重視理論創新。
17.在全部獲獎名額中,報紙通訊社類超長作品不得超過2個;廣播、電視、網絡、論文超長作品每類不得超過1個。
設獎數額
中國新聞獎設獎數額不超過280個,其中一等獎不超過47個,二等獎不超過87個,三等獎不超過146個,可以空缺,不能增加。特殊情況下(各項評選條件都很優秀,只是因字數、時長限制等硬規定所限)經評委會決定可設不超過2個特別獎(與一等獎同樣待遇)。每個項目設獎數,由當屆評委會根據年度參評作品等情況,在上屆基礎上作少量調整。
獎勵辦法
中國記協向一等獎和新聞名專欄獲獎作品的作者頒發中國新聞獎獎杯、獲獎證書和獎金;向二、三等獎獲獎作品的作者頒發獲獎證書;向獲獎作品的責任編輯頒發獲獎證書。如作者和編輯為同一人的,只頒發作者證書,不再頒發編輯證書。
推薦與報送
推薦單位和報送單位
本辦法規定"評選范圍"內的全國所有新聞單位均為推薦單位,均可推薦本單位在上一年度首次刊播的符合本辦法中各獎項"評選標準"的作品參評。
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中國記協國內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中國產業報協會和各省(區、市、兵團)記協是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的報送單位。
推薦辦法和報送辦法
各推薦單位、報送單位均須按評選通知規定的格式及要求,在截止日期前報送參評作品及相關申報材料。如因格式不符合要求無法上網公示和無法在DVD機上正常播放的參評作品,視為自動棄權(確有特殊情況者要提前15個工作日報告)。逾期報送的作品將不予受理(截稿日期以寄出之日郵戳為準)。
一、推薦辦法
各推薦單位按照下列程序推薦參評作品:
(1)組織本單位編輯記者民主推薦參評作品;
(2)領導班子集體審議,提出擬推薦的參評作品,在本單位公示不少于5個工作日;
(3)領導班子根據公示情況集體研究決定推薦的作品,經單位一把手簽字并加蓋單位公章(蓋單位部門章無效),附上規定的推薦材料,一并推薦給報送單位。
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的參評作品向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推薦;
中央電臺、國際電臺、中央電視臺的參評作品向中國廣播電視協會推薦;
科技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婦女報、農民日報、法制日報、中國新聞社和中國產業報協會以外的中國記協專業報會員單位的參評作品向中國記協國內部推薦;
解放軍報、海峽之聲電臺和軍隊系統新聞單位的參評作品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推薦;
中國產業報協會會員單位的參評作品向中國產業報協會推薦;
各省(區、市、兵團)新聞單位的參評作品向本省(區、市、兵團)記協推薦。
二、報送辦法
各報送單位須按照下列程序初評、報送參評作品:
(1)根據本辦法制定本地區、本系統新聞單位推薦作品初評辦法。
(2)對本地區、本系統新聞單位推薦的參評作品,按本辦法規定的"評選標準"認真審核,并在本地區、本系統新聞網站完整公示推薦作品及相關申報材料,接受網上評議,公示時間不少于5個工作日。
(3)認真受理公示中收到的意見,對有實質內容的舉報,如作品有虛假、失實等情況,相關材料有篡改、偽造等違規問題,都要認真核查,如屬實,即撤銷該作品的參評資格。網上評議意見要提交初評委員會作參考。
(4)對本地區、本系統新聞單位推薦的參評作品進行初評,評選出規定報送數額的參評作品后,加蓋報送單位公章,附上相關報送材料,報送到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
(5)中國新聞獎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視消息,評論,通訊(專題),系列、連續和組合報道,新聞論文等13個評選項目的參評作品,經各報送單位初評后,按當屆評選通知規定數額上報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在同等條件下,要統籌兼顧中央媒體與地方媒體、平面媒體與廣電媒體、對內與對外宣傳作品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報紙、廣播、電視作品等情況。
(6)中國新聞獎報紙、通訊社新聞版面;報紙副刊;報紙、通訊社、網絡新聞攝影、新聞漫畫;廣播電視新聞訪談節目、新聞現場直播、新聞節目編排;網絡新聞評論、新聞專題、網頁設計、新聞訪談;新聞專欄等15個評選項目,經各有關中央新聞單位和省級報送單位初評后,報各專業項目初評(復評)委員會。
各初評(復評)委員會由中國記協國內部單獨或與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共同組織,按規定數額評選出參評作品報送到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
三、為了防止推薦單位因各種原因可能出現漏報優秀作品的情況,允許社會單位和個人在推薦單位公示作品期間,向推薦單位、報送單位或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自薦、他薦參評作品。報送單位或評選辦公室收到的自薦、他薦作品,要及時轉給刊播該作品的推薦單位。推薦單位對收到的自薦、他薦作品,要認真按規定的標準、程序認真審核,把明顯該推薦而未推薦的作品納入推薦范圍。
四、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中央綜治委、科技部、人口計生委、團中央、中國殘聯可在有關推薦單位公示本單位推薦作品之前,將推薦作品報到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評獎辦公室收到后立即通過報送單位轉到刊播該作品的推薦單位。推薦單位收到全國人大等七部門推薦的作品后,要認真、充分地考慮他們的意見,并按照本辦法"評選標準"納入到本單位推薦范圍。推薦單位公示期結束(電子郵件按發送時間,紙質郵件按寄出之日郵戳時間為準)不予受理。
參評作品署名
參評作品的作者均以刊播時的姓名、人數、排序為準。參評作品的編輯必須是作品的第一編輯(即作品的第一位編輯);系列、連續和組合報道,專欄,網絡專題的作者、編輯署所推薦代表作作者和第一編輯姓名;廣播電視新聞訪談、新聞現場直播等主創人員超過6人,署名"集體"。推薦和報送時不得變更,否則將對相關單位、人員按虛報、篡改論處。
評選委員會
(一)評選委員會負責長江韜奮獎和中國新聞獎兩項評選,每屆評委人數不超過90名,由中國記協聘任并報經中宣部批準,任期一屆。
(二)評委聘任條件: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品行正,作風務實,辦事公道;熟悉新聞業務;組織紀律性強。評委實行回避制和輪換制,有采編作品參評者不得擔任當屆評委。
(三)評委由四部分人組成:
1.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和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中國產業報協會、韜奮基金會有關負責人(16人左右);
2.新聞單位(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除外)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編輯、記者代表(27人左右);
3.各省(區、市、兵團)記協主席或由主席委托的副主席(32人左右);
4.新聞教研機構專家學者(15人左右,建立60人左右專家庫供抽取)。
評選程序
1.評選辦公室對各報送單位報送的參評作品及有關材料按規定進行審核,然后統一在新華網、中華新聞傳媒網上公示10個工作日,接受網上評議,除受理舉報外,評議意見要提交評委會作參考。
2.定評評選程序和細則:
實到評委超過全體評委4/5方可評選。評委將分為若干小組分項目評議、討論參評作品,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淘汰篩選參評作品,評選出各評選項目一、二、三等候選作品。評委會全體會議聽取各小組評選匯報后,集體評議、討論各評選項目候選作品,并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評選出獲獎作品。
一、二等獎實行差額評選,差額數不少于設獎數額的20%。三等獎實行等額評選。一等獎須獲得實到評委2/3的贊成票,二、三等獎須獲得實到評委半數以上的贊成票。
如達到規定票數的作品多于設獎數額,按得票順序從多向少取齊;如最后一個出現并列時,須經全體評委再表決,得票多者獲獎。
如達到規定票數的作品數少于設獎數額,其空缺的設獎名額空缺不補。
為調動更多新聞單位的積極性,在消息,評論,通訊(專題),系列、連續和組合報道中,每個刊播單位獲一等獎不超過1個。
評選細則由評獎辦公室根據當屆參評作品等實際情況擬定,提交當屆評委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后施行。
3.評選結束后,評委名單、評選程序將隨評選結果在新華網、中華新聞傳媒網(中國記協網)和中華新聞報上公示,網上公示時間不少于10個工作日。評選委員會委托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受理公示期間有關舉報,按照本辦法規定進行認真核查并提出處理意見報評委會決定。
4.核查工作結束并報經中宣部批準后,正式揭曉獲獎作品名單。
處罰辦法
1.如發現報送到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的參評作品或經評選獲得中國新聞獎的作品有報道虛假、失實,相關申報材料有篡改、偽造等情況,即撤銷該作品參評或獲獎資格;對推薦單位和報送單位予以警告、通報批評并禁止推薦單位在下一年度參評;對該作品的作者、編輯將予以通報批評并禁止其五年內參加中國記協組織的各項評選活動。
2.凡發現參評作品的推薦單位、報送單位和作者,對有關人員有請客吃飯、贈送錢物和有價證券等涉嫌賄選行為,一經查實即取消該作品的參評資格或獲獎資格,該作品的作者今后不得參加中國記協主辦的各項評選活動,對吃請、收受錢物和有價證券等有關人員給予相應處罰。
3.評選委員會要嚴格執行評選辦法,并接受社會監督。如發現評委有接受錢物、有價證券等違紀違規行為,一經查實即取消其評委資格并通報所在單位,今后不再聘其擔任中國記協主辦的各項評選活動的評委。
2009年舉辦的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共設28個評選項目,其中報紙、通訊社類設消息、評論、通訊、系列(連續、組合)報道、報紙版面、報紙副刊作品6項,廣播、電視類設消息、評論、新聞專題、系列(連續、組合)報道、新聞訪談節目、新聞現場直播、新聞節目編排各7項,網絡類設評論、新聞專題、新聞訪談、網頁設計4項,綜合評選類有新聞攝影、新聞漫畫、新聞專欄和新聞論文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