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大會
世界艾滋病大會
世界艾滋病大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有關艾滋病的會議,由國際艾滋病學會組織召開。1985年,首屆世界艾滋病大會在美國亞特蘭大召開。起初大會每年舉行一次,從1994年起改為每兩年舉行一次。歷屆大會關注的議題主要包括全球艾滋病的擴散情況、艾滋病引發的各種問題、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進展、艾滋病科研領域的新成果、艾滋病疫苗和新藥的研制等。
全球艾滋病現狀
全球感染人數及分布
目前全世界有3340萬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2240萬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亞洲約470萬;北美及中西歐約230萬;拉美約200萬;東歐約150萬。全球每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70萬,其中近200萬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全球每年200萬人因艾滋病死亡,其中170萬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據統計,2001年至2007年,歐盟及其周邊國家的艾滋病患者人數從150萬人增至220萬人,其中歐盟成員國有73萬人。2009年10月26日,旨在減少歐盟和周邊國家艾滋病患者的數量,改善艾滋病的預防、治療以及護理等工作,提高艾滋病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截至2010年7月,美國有大約110萬人感染艾滋病毒,每年新增感染人數約為5.6萬。2010年7月,美國公布預防艾滋病新戰略,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將新增的艾滋病毒感染人數降低25% 毒品消費助長了艾滋病的蔓延,目前全世界的注射吸毒者約有300萬人,在一些國家,40%的注射吸毒者攜帶艾滋病病毒。現在全世界每年防治艾滋病所需的資金總額已經超過160億美元,全球正在接受治療的艾滋病患者有470萬人,這一數字雖然已經是5年前的10倍,但仍有約1100萬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沒有得到應有治療。世界衛生組織強調,成功防治艾滋病需要3個關鍵因素,即資金、藥品和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目前很多艾滋病防治項目因缺少資金而無法開展,在一些艾滋病高發地區,缺少專業醫護人員的問題尤其突出。(截止時間2010年12月)
研究成果
自1983年人類發現艾滋病病毒以后的近30年間,各國科研人員在開發艾滋病疫苗方面可謂“屢戰屢敗”,有科學家甚至一度認為,人類可能永遠無法找到有效的艾滋病疫苗。
1997年,美國時任總統比爾·克林頓提出,要在8到10年內研制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之后,美國曾掀起艾滋病疫苗研制熱,一度曾有幾十種疫苗進行臨床試驗,但效果均不理想
2003年10月,美國和泰國研究人員開始進行“聯合疫苗”試驗。
2009年9月24日,美國和泰國研究人員共同宣布,雙方合作開發試驗的一種“聯合疫苗”可以將人體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風險降低31.2%。這是人類首次獲得具有免疫效果的艾滋病疫苗。
“2.0治療方案”是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的治療并預防艾滋病的綜合方法。該計劃核心內容是降低費用、簡化治療過程、減輕衛生部門的負擔,并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活質量。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發表報告稱,“2.0治療方案”可保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獲得大為簡化的治療方案,2025年內可避免1000萬人死于艾滋病,同時每年防止100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病毒的感染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還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沒有被確診為艾滋病的人;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臨床癥狀,被確診為艾滋病的人。二者之間的相同之處在于都攜帶艾滋病病毒,都具有傳染性。不同之處在于艾滋病病人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臨床癥狀,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外表看起來跟健康人一樣。這一時期叫做潛伏期,潛伏期為無癥狀感染期,本期除HIV抗體陽性外,無自覺癥狀和陽性體征。潛伏期長短不一,半年到12年不等,少數可達20年以上。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6年。
機會感染:所謂機會感染,即條件致病因素,是指一些侵襲力較低、致病力較弱的微生物,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不能致病,但當人體免疫功能減低時則為這類微生物造成一種感染的條件,乘機侵襲人體致病,故稱作機會性感染。尸檢結果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于機會感染。能引起艾滋病機會感染的病原多達幾十種,而且常多種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原蟲、病毒、真菌及細菌等的感染。
歷屆大會情況
第1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1985年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大會主題是“全球共討,征服有期”。
第2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1986年在法國巴黎舉行。大會主題“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讓我們相互關照”。
第3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1987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大會主題是“婦女與艾滋病”。
第4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1988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大會主題是“時不我待,行動起來”。
第5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1989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大會主題是“艾滋病對科學和社會的挑戰 (The Scientific and Social Challenge of AIDS)”。
第6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1990年6月20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大會主題是“艾滋病在九十年代:從科學到政策” (AIDS in the nineties: from science to policy)。與會者在會上交流了與艾滋病有關的研究、治療和保健方面的最新進展情況。74個國家的約1萬名專家、學者和官員出席了會議。
第7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1991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舉行。大會主題是“科學挑戰艾滋病” (Science challenging AIDS)。
第8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1992年7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來自133個國家的專家、醫學研究人員、社會活動家、政府官員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參加了大會。大會主題是“世界團結起來反抗艾滋病” (A world united against AIDS)。一些代表指出,艾滋病的產生和蔓延是與經濟落后、貧困愚味、道德敗壞、歧視和不平等社會現象密切相連的。他們還呼吁國際社會要從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角度來看待和處理這一威脅人類生存的嚴重問題。
第9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1993年6月在德國柏林舉行。166個國家和地區的1.5萬名學者、研究人員和社會學家以及艾滋病援助和自助組織代表就艾滋的預防、傳播和治療等問題進行了學術交流和討論。
第10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1994年8月7日至11日在日本橫濱舉行。來自128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專家、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毒感染者共12000多人參加了大會。大會的主題是“艾滋病對全球的挑戰:為了未來一起行動”(The global challenge of AIDS: together for the future)。主要議題是“女性與艾滋”、“亞洲的艾滋病對策”。會后通過一項決議,呼吁建立一種國際性網絡,以使艾滋病毒感染者互通信息,互相合作,早日戰勝艾滋病。
第11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1996年7月7日至11日在加拿大的溫哥華舉行。來自125個國家和地區的1.5萬名科學家、艾滋病毒攜帶者和艾滋病患者參加了會議。大會的主題是“一個世界、一個希望” (One world one hope),主要討論艾滋病在全世界的蔓延、治療艾滋病藥品的最新科研動向和艾滋病的預防等問題。
第12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1998年6月28日至7月3日在日內瓦舉行。來自135個國家的1.2萬多名代表、專家和學者參加了大會。大會的主題是“縮小差距” (Bridging the gap)。與會代表分別參加大會組織的不同主題的討論會,就以下4個議題開展討論:如何縮小南北之間在預防和治療艾滋病方面的差距;制止和減少母親將艾滋病毒傳染給兒童的危險;世界艾滋病科研最新成就,特別是推廣發達國家目前采用的綜合藥物治療法和預防艾滋病疫苗研制方面的最新進展;加強公共衛生教育,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大會對顯著減少該病死亡率的“雞尾酒”療法取得的進展以及發現抗病疫苗的前景持謹慎的樂觀態度。
第13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2000年7月9日至14日在南非德班舉行。大會主題是“打破沉默” (Breaking the silence),旨在號召國際社會充分認訓艾滋病蔓延的嚴重性,采取切實措施遏制艾滋病蔓延。來自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0名代表著重討論了如何有效控制艾滋病蔓延等問題。
第14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2002年7月7日至12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大會主題是“知識與行動承諾” (Knowledge and Commitment for Action)。來自170個國家的1.4萬名政府官員、醫務工作者、學者和社會學家出席會議,就艾滋病的防治等問題展開討論和學術交流。由中國衛生部副部長馬曉偉率領的中國代表團出席了會議。會議的議題涉及到了全世界艾滋病的現狀和傳播趨勢、艾滋病研究領域的新成果、艾滋病造成的孤兒問題、艾滋病疫苗和新藥的研制、艾滋病預防控制所需要的資金籌集、艾滋病防治知識的推廣普及,以及如何讓發展中國家的患者享受到與發達國家患者同樣的治療權利等。
第15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2004年7月11日至16日在曼谷舉行。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全面共享”。會議發表了《曼谷領導聲明》,這份聲明代表社會各領域的領導者承諾,將支持有關政策和立法,增加提供預防和醫護,增加投入資金和人力資源,并有義務將所作的承諾變為現實。
第16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2006年13日至18日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本屆大會的主題是“行動之時”。約2萬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與會。會議召開前夕,舉辦一系列面向記者的講座,其中一個名為“陽光生活”的講座打破了人們有關艾滋病患者壓抑、凄慘和絕望的舊印象。
第17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2008年8月3日至8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開幕,這是世界艾滋病大會首次在拉美國家舉行。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全球立即行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吁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投入更多資金,共同應對艾滋病威脅。
第18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2010年7月18日至23日在維也納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屆世界艾滋病大會的主題是“權利,就在此時此地”,以此呼吁全球在積極有效應對艾滋病威脅的同時,注重對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的保護。來自世界各地兩萬多名相關機構的專家、政府代表、醫務工作者和企業界人士與會。
(評價) 在當晚的大會開幕式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表了電視致辭,呼吁各國繼續高度重視艾滋病的防治,同時要求國際社會在艾滋病預防和治療方面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他特別強調,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國際社會“應向那些被忽視已久的國家提供更多幫助”。
當晚,第18屆世界艾滋病大會主席,國際艾滋病協會主席蒙塔內爾和奧地利艾滋病協會主席施密特女士也分別致辭,指出當今世界艾滋病形勢嚴峻,全人類應共同努力應對這一病魔,呼吁尊重、保護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的權益。
根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的最新統計,截至2008年年底,全球已發現的艾滋病病毒攜帶者達3340萬人。此外,在過去近30年里,艾滋病已奪走2500多萬人的生命。目前,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仍是全球艾滋病泛濫最嚴重的地區。
第19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第十九屆世界艾滋病大會于2012年7月22-27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家會展中心召開。此次大會參會人員共23,767人,來自18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17,066人為參會代表,12,042人為美國人。會議收到12,433份摘要,接受3,837份。會議安排了19個大會發言、194個分會、185個衛星會議。
本次大會的主題為"齊心協力,扭轉疫情"。議題涵蓋艾滋病基礎科學、臨床科學、流行病和預防科學、社會科學、人權及政治學、實施性科學、衛生系統及衛生經濟學等相關領域。
第20屆世界艾滋病大會
2014年7月20日,國際艾滋病大會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如期開幕。大會向馬航MH 17墜機事件中遇難的艾滋病專家哀悼和致意。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與活動人士在澳大利亞參加第20屆國際艾滋病大會,討論艾滋病研究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