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滬灣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位于福建省晉江市南部海濱,東瀕臺灣海峽,金門島歷歷在目。地理坐標東經118°34′18″~118°40′54″,北緯24°30′49″~24°41′27″,面積68平方千米。以距今7000~8000年間的海底古森林和距今l5000~25000年間的古牡蠣礁遺跡共生為特色。與古瀉湖(龍湖、虺湖)一起是研究中國東南沿海乃至全球晚更新世以來海平面升降、地殼變動及古氣候變化的重要證據。
簡介
景區特色
金門島
隨著1959 年夏季對金門島歷史的考證, 由于發掘了魯王真壙, 在出土的壙志里, 說明舊時的謬誤之處.據壙志載王世系事跡綦詳, 卒年為王寅康熙元年 (1662 年) , 并云王素患哮疾, 中痰而死.文武百官遂將其葬于金門東門外的青山上, 前有湖水, 右有石峰。王屢游其地, 曾題"漢影云根"四字于石上。后來魯王忠骸遷葬重建新墓, 墓背山面海, 前立牌坊, 中建碑亭, 莊嚴肅穆, 樹木茂密, 成為金門島的一大歷史觀光勝地。附近的古崗湖, 即是往昔記載的湖水, 湖邊有古崗樓, 山腰有古崗亭, 朱梁碧瓦, 無不古色盎然。
深滬灣海底古森林
深滬灣自然保護區所發現的海底古森林遺跡主要分布于距海岸100m~200m外,通常水深約 2~3m的潮間帶,呈三片分布,已發現有60余棵以上。原始直立狀態保存良好。據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和福建師范大學地理所等多家單位鑒定,這些海底古森林遺跡以裸子植物油杉為主,夾有皂莢樹、桑樹、南亞松等多個屬種。據多個品種 14C同位素年齡測定,其年齡在距今6761±193年至距今7620±130年之間。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 古牡蠣礁古牡蠣礁,主要分布于中潮區,礁體長約500m、寬約300m、厚約20~40cm。從殼體分析,主要以長牡蠣、僧帽牡蠣和近江牡蠣為主,直接附著于基巖上,呈原生直立雙瓣俱存完整保存下來。根據廣州地理所、國家海洋三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系測得的 14C年齡為距今9355年-25800年之間,且大部分樣品測得在距今20000-15000年范圍內,因此,深滬灣大片古牡蠣生長年代可追溯至25000年-9000年前及晚更新世的最末盛冰期。
石圳海岸變質巖地貌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 - 鎮海宮鎮海宮主祀七府千歲,七府千歲姓蘇名德良,字子文,生于隋煬帝大業八年(公元六一二年)山西武邵人氏,唐太宗貞觀十一年,時遇地方匪寇作亂,民不聊生,蘇王爺乃號召十二兄弟,為民除害,因寡不敵眾,不幸于同年九月十六日陣亡,太宗褒封為十二尊王,代天巡狩。清康熙三十四年,東港侖仔頂開始奉祀七王爺,至今己三百余年。鎮海宮不論在木雕或石雕方面皆有精致的表現,廟前有一水池,由整體造型可見匠師的用心,尤其是廟中波浪型的神龕和以原木雕刻一體成形的龍柱,將木雕藝術發展至極高的境界,只可惜在去年(1998)二月間因有人在廟中自焚,造成廟宇失火,目前已修復。
晉江施瑯紀念館
施瑯為收復臺灣,結束國家長期分裂局面,再三請纓,于1683年率水師攻克澎湖,迫使鄭氏政權投降。入臺后,他提倡輕徭薄賦,安定臺灣局勢,又力排眾議,請在臺灣駐兵屯守以備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開拓建設臺灣寶島。他的建議為清廷采納,受封靖海侯。施瑯次子施世綸任過揚州知府、江寧知府、漕運總督等職。居官政績顯著,有“天下第一清官”之譽。六子施世縹隨施瑯克臺后,曾轉戰伊犁等地,積軍功升任福建水師提督,都是較有影響的歷史人物。
施氏宗祠系施瑯于1687年重建,三進五開間,硬山頂,磚石木結構,具有典型的閩南建筑風格。現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龍山寺
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龍山寺,古名普現殿,又名天竺寺,俗稱觀音店。因位于安海型厝村北的龍山之麓,故名龍山寺,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剎,被列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
相傳該地原有一巨樟,濃蔭蓋地,夜發祥光,時人崇之。東漢時高僧一粒沙認為這是一棵異樹神木,于是請工匠把它雕成了一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隋越王皇泰年間(618—619年)始建寺奉祀。史載明天啟三年(1623年)重修。
龍山寺現存建筑物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靖海侯施瑯等捐資修葺。康熙五十七年又擴建,以后歷有修葺。近年又再增修擴建。寺坐北朝南,由放生池、山門、鐘鼓樓、前殿、拜亭所組成。東西兩側祠廟、齋廚、禪房……鱗次櫛比,疏落有致。總占地面積4250平方米。整座寺宇給人幽深而開闊的感覺。
放生池位于寺前,與寺同建。山門兩旁華表高聳,在庭前一塊鑲嵌入壁的大石碑上,刻著“龍山寶地”四個大字。周圍墻壁上鐫有無數浮雕,精工細琢。庭院左邊的鐘樓頂端橫架著一根檀香木,懸掛一只千斤重的古鐘,古鐘造型古樸,橫腰鏤刻著蒼勁有力的楷書“天竺鐘梵”四個字,“天竺鐘梵”是安海的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