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判作文
一分鐘判作文
一分鐘判作文,辛辛苦苦為高考準備了好多年,全社會為高考也讓步了好幾天,到了閱卷環節總應該慎重一點,可事實不太讓人省心。浙江某地參與高考閱卷的老師反映,語文閱卷速度實在太快,對學生不負責任,甚至一篇作文平均1分鐘判閱完成。
按正常速度來說,一分鐘能夠看完一篇作文嗎?一分鐘能判好一篇作文嗎?一分鐘判閱作文,多少有些“跟著感覺走”的味道。
更讓人緊張的是,這還不是一個老師、一地老師的反應。據稱,一位老師整個閱卷期間需要7天——也就是56個小時——完成12000份的作文試卷評閱。換算下來,平均每個小時要閱卷量大約214份,平均每分鐘閱卷3.5份,平均每份用時17秒。有些老師可謂神速,7天工作5天完成,換算下來,每份試卷用時12秒;再拋去休息等時間,平時用時只有9秒。這個速度有望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當然,不能說快就一定不好,就一定不負責任。但從常識講,一份試卷只用9秒鐘,一篇作文不到一分鐘,即使有復核環節,也讓人忐忑不安。更關鍵的是,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即便懷疑分數有誤,也基本不可能查到卷。換句話說,如果閱讀老師出現了“眼高手低”,那么學生也只能吃啞巴虧,甚至都不知道吃虧。當然,也不排除有人討到了便宜。但甭管吃虧還是討便宜,總之都是不公平。
這幾年經濟發展的總基調,從過去的“又快又好”轉向了“又好又快”。一字置換,凸現轉型。高考閱卷同樣應該恪守“又好又快”,堅持“好字當先”。有些閱卷老師講,不是自己想快,而是“每天都有人不斷催促加快速度。語文試卷7天的閱卷時間,讓老師們不得不趕工期”。人們不禁想問:有必要這么趕工期嗎?即使要趕工期,為什么不增加人手?學生付出了那么多辛苦,方方面面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在閱卷環節上慎重一點難道不應該嗎?即使增加一點人手、增加一點費用,又是什么不可承受之重?
高考閱讀應是“好字當先”。這個“好”,是由三個關鍵字組成的,一是“慢”,沒必要像趕飛機那么趕速度;二是“加”,要速度就要加人手,不能靠減少每份試卷閱卷時間來實現提速;三是“查”,應該提供一個糾偏渠道,把考生試卷掃描上網,方便考生查卷。這么做即使會增加一點麻煩,這也是社會進步必須付出的成本,也是能夠承受得起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