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
小清新
“小清新”最初指的是一種以清新唯美、隨意創作風格見長的音樂類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Indie Pop,即獨立流行,之后逐漸擴散到文學、電影、攝影等各種文化藝術領域。
如今,這種起初頗為小眾的風格,現在已逐步形成一種亞文化現象,受到眾多年輕人的追捧。在中國,偏愛清新、唯美的文藝作品,生活方式深受清新風格影響的一批年輕人,也被叫做“小清新”。
無論是作為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還是個人憧憬的美好意境,小清新都是秉承淡雅、自然、樸實、超脫、靜謐的特點而存在著。
小清新,當今時代新興的文學風格。雖仍然不能在整個文學殿堂中占據主要地位,但是其發展速度 卻是越發的蓬勃。
清新,似乎已經漸漸成為了青春與活力的代名詞。不知何時,被小清新的文學風格所吸引的青春期少男少女不知凡幾。隨著發展,小清新的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多。而匆匆微站,卻是在眾多表現形式中獨樹一幟。
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攝影來傳遞一種信息,隨之應運而生的便是越來越多小清新網站。很多人將自己的攝影或者文章分享到各類網站上,似乎是一種心靈寄托的形式。
文化風格
小清新是我國女文青和女小資的一個最新變種。
小清新的說法最早源自音樂流派Indie Pop(獨立流行樂),這種音樂起源自1980年代的英國,以旋律優美清爽為特點。
在中國,偏愛清新、唯美的文藝作品,生活方式深受清新風格影響的一批年輕人,也被叫做小清新。小清新成為文化現象,和80后一代有關。
小清新實質上有點像我們所指的“文靜”,因為文靜這詞不夠特殊、準確,才用小清新代替。喜歡獨特,別具一格。
“小清新”是一種亞文化現象,以自然淳樸、淡雅脫俗為審美標準,受到眾多年輕人的追捧。
主要特點
1、女生居多。大多玩豆瓣。
2、她們65%曾經喜歡或者正在癡迷Anni Baby或者GJM,以及GJM周邊寫手。剩下35%則以杜拉斯,村上春樹為代表的作家為品味標志。而對于這類作家,她們基本上只知道書名和內容簡介。
3、她們95%喜歡巖井俊二,個人收藏里必然有莉莉周和四月物語。同時癡迷臺產青春片以及同志片,以《盛夏光年》,《藍色大門》,《練習曲》,《夏天的尾巴》,《花吃了那女孩》為共有之大愛 。這些電影千篇一律的以小藍天呀小白云呀綠草地呀單車呀鄉村呀小男盆友,性向模糊,長鏡頭為標志,。
4、莉莉周是信仰,陳綺貞是活佛。穿條白色棉布裙子,往耳邊塞個大耳機,再找一片金燦 燦的小麥田兒,往里一站,雙眼一閉,腦袋一仰,仰望華麗麗的45度天空,再拿個小LOMO一喀嚓,哇!文藝了。
5、在清新粉發源地以及最強勢的占領領域獨立音樂圈中,以陳綺貞,張懸,Keren Ann,范曉萱為四大教母,相對冷門些的王若琳,露水十一為等后起之秀及必要收藏。她們喜歡的歌手,必然有著花哨的封面 (用LOMO拍攝的最好),奇怪的名字,獨立廠牌(什么SONY,EMI這么大眾的公司怎么可能做得出發自內心真誠的音樂?)比較喜歡吳青峰之類的歌手。
6、在清新粉外部,她們覺得聽以上所述的諸歌手是品位不俗的表現;在清新粉內部,她們喜歡強調自己早在0X年,早在XXX還沒紅的時候就喜歡她了,以彰顯自己的品位在同類中更加的不俗。在這幾年原本曲高和寡的獨立音樂逐漸大眾化后,老粉往往撅著嘴扮清高,他變了,變得商業了,不再是XX年前的他了。
7、叫陳綺貞可千萬不能連名帶姓,那樣太嚴肅,不夠溫暖,不夠清澈,不夠美好,不夠清新。叫綺貞吧,夠溫暖了。叫老師吧,夠尊敬了。最好要叫Cheer,你看那些歌手,英文名都起的那么土,看咱家Cheer,連起個英文名兒都這么不俗。
8、她們90%喜歡攝影或者自稱喜歡攝影。這90%中有60%喜歡LOMO,必拍素材有三,天空,腳丫子,電線桿。
9、她們95%自詡為“寫字的女子”。句號累牘,繁體連篇,文體接近AB體。
10、清新ERS喜歡把旅游叫旅行,因為他們認為“旅游”是庸俗的,大眾的。而旅行么,陳老師不就唱過《旅行的意義》么? 也有清新ERS喜歡把旅游叫做流浪,并且首選地點基本離不開4大圣地:麗江,鳳凰,陽朔,西藏。于是他們背個包跑過去,所以那些地方到處都是棉布裙子飄啊飄。
11、總結以上,她們喜歡這樣寫自我介紹:
我是X小X。 X月生。XX座。 棉布裙子。帆布鞋。素顏。 安靜。 執拗。 暴戾。 乖僻。 執著于文字。音樂。 繪畫。 電影。 攝影。 獨自旅行。
12、她們有個共同的,和諧的美好心愿: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13、她們取的昵稱的姓氏一般以蘇、夏之類的。
14、她們都喜歡寫一些世人不是很能理解的文章 并且喜歡稱那些文章為“我開始愛上那些大段大段的文字,填滿了夜晚和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