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夢機
讀夢機
用機器讀取人類夢境內容,這聽上去像是科幻電影情節,但科學家確實在努力讓“讀夢機”成為現實。任職于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的堀川友慈等人目前正研發相關技術。他們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說,已開發出一種讀夢程序,在實驗中讀取夢境內容的準確率高達60%以上。研究人員說,這可能是首次成功讀取人類的夢境內容。
研究
據研究人員介紹,他們招募了3名20歲至39歲的男性志愿者,參與為期10天、每天3小時的讀夢實驗。志愿者一進入睡眠6到7分鐘,就會被喚醒以描述夢境,研究人員同時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將志愿者睡眠時的大腦活動記錄下來。另外,人們一直都在探索人在睡夢里關于色彩的研究,讀夢機則有利于這方面的研究。
研究人員據此整理出3人睡夢中一些常見內容,比如樹、男人等,并將這些內容分成大約20個類別,然后又與3人清醒狀態下見到相似場景時的腦活動相比較,得出每個類別的腦活動特徵。研究人員開發的電腦程序,能學習、識別并破譯出這些腦活動特徵。
堀川友慈說,當他們利用這種電腦程序再次進行實驗,讀取3名志愿者的夢境內容時,發現其準確率達到60%,“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水準,不能歸因于運氣”。
不同觀點
不過,一些神經科學家對這一實驗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堀川友慈等人研究的并不是“夢”,而是所謂的“快入睡時的幻覺”,因為3名志愿者在實驗中只有較淺的睡眠,而做夢通常出現在這之后的快速眼動睡眠階段。
對此,堀川友慈說,最新研究表明,做夢與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并無關聯,在非快速眼動階段同樣會做夢。
《科學》雜志援引哈佛大學醫學院專家羅伯特·斯蒂克戈爾德的話說,盡管能完整讀取人類夢境的機器離現實還相當遙遠,但堀川友慈等人的新研究成果“在細節和成功率上令人驚嘆”。他說:“一個讓人激動的可能性是,這一技術將來可能揭示的不僅僅是我們記得的夢境內容,還有可能包括我們所忘記或者沒有注意的夢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