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惠芬
閔惠芬簡介
閔惠芬,江蘇宜興人,國家一級演員,著名二胡演奏家。1945年11月出生,1969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先后在中國藝術團、上海樂團、上海藝術團、上海民族樂團擔任二胡獨奏演員,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曾獲第四屆“上海之春”中國二胡比賽中獲一等獎、上海文學藝術獎、第十二屆“上海之春”創作二等獎、首屆中國“金唱片”獎、寶鋼高雅藝術獎、“全國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系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14年5月12日上午在上海仁濟醫院病逝,享年69歲。
人物簡介
1945年生于江蘇省,8歲開始學習二胡,12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后來跳級升入上海音樂學院本科民樂系,畢業后在北京等地得到劉明源、藍玉崧等先生悉心指導。曾先后在上海樂團、中國藝術團、上海藝術團等擔任二胡獨奏員,1984年后調入上海民族樂團,擔任獨奏。
閔惠芬,曾于1963年第四屆“上海之春”全國二胡比賽中榮獲一等獎,顯露了她的藝術才華。自1979年起,她先后在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被評價為“世界最著名的弦樂演奏家之一”、“連休止符也充滿音樂”。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曾被她演奏的《江河水》所感動,稱贊她“奏出了人間悲切”。
閔惠芬也廣泛涉獵民間戲曲音樂,如江南絲竹、潮州音樂、京劇、越劇、詞曲音樂等等,從中吸取精華,不斷探索二胡演奏技法并豐富二胡的表現力。她的演奏激情洋溢,對于樂曲內涵的處理細膩傳神。1973年所演奏的東北民間樂曲《江河水》,成為其代表作。1980年首演的大型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獲得高度的評價和廣泛流傳。此外,她還從事二胡獨奏曲的創作,如《洪湖人民的心愿》(根據歌劇音樂編曲)、《陽關三疊》(古曲改編)、《寶玉哭靈》(根據越劇音樂編曲)、二胡與樂隊《音詩─心曲》(與瞿春泉合作),都有一定影響力,并被列入高等音樂學院的教材。
1981年,藝術正處于盛年的閔惠芬,不幸身患癌癥,五年間曾做過六次大手術和十五次化療,但她頑強樂觀,為早日重返舞臺而拼搏。1987年9月,她重返舞臺,應邀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與中央民族樂團合作演出《長城隨想》;1988年1月,應邀參加“龍樂音樂周”,與上海民族樂團合作首演《洪湖主題隨想》協奏曲。隨后她又在上海、新加坡作了成功的演出。
生平經歷
現代二胡演奏皇后閔惠芬,1945年12月23日生于江蘇宜興。父親閔季騫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劉天華的再傳弟子。她自幼酷愛音樂。8歲開始跟其父學習二胡,11歲進入南京市鼓樓區少年之家紅領巾藝術團,后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師從于二胡教育家王乙和陸修棠。17歲在第四屆“上海之春”舉行的全國二胡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她對藝術精益求精,勤學苦練,基本功全面扎實。她更注重對樂曲內涵的深入開掘,并加以細致入微地表現,琴聲富有藝術魅力,演奏充滿激情。為發展二胡藝術,她還親自動手創作,譜寫了《洪湖人民的心愿》、《陽關三疊》、《出征》、《櫻花》、《臥龍吊孝》等多首二胡曲。曾隨中國藝術團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訪問演出,在國際樂壇上享有聲譽。 被評價為“世界最著名的弦樂演奏家之一”、“連休止符也充滿音樂”。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曾被她演奏的《江河水》所感動,眼淚嘩嘩的流,誰勸都不行。稱贊她“奏出了人間悲切”。第一個提著二胡走進金色大廳,讓全世界認識二胡。認識中國民樂。
閔惠芬是中國音協副主席,著名二胡演奏家,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代表曲目有《江河水》、《二泉映月》、《聽松》等。
父親閔季騫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劉天華的再傳弟子。受到家庭的薰陶,閔惠芬自幼酷愛音樂。8歲時便隨其父閔季騫學習二胡,并在音樂方面表現出不凡的天賦。1956年,11歲的閔惠芬隨父親工作調動來到文化古都南京,進入南京市鼓樓區少年之家“紅領巾藝術團”擔任二胡獨奏小演員,任該團管弦樂隊指揮。1958年,13歲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專修二胡,師從于二胡教育家王乙和陸修棠。1963年在上海第四屆“上海之春”音樂會全國二胡比賽中,閔惠芬以一曲《病中吟》征服了觀眾和評委,獲得大賽第一名。著名二胡演奏家張韶事后激動地對人說:“她拉得那么出色,當時我真想馬上沖到舞臺把閔惠芬抱起來。”
這次大賽獲獎對閔惠芬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鼓舞,為了拓展自己的藝術天空,她認真學習傳統民間音樂、戲曲音樂、詞曲、詩歌、文學、歷史,在知識的寶中摸索音樂的神韻的表達。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閔惠芬形成了熱情而內含、動人而不媚、夸張而不狂、哀怨而不傷的演奏風格。在演奏中,她能抓住音樂要表達的意境,并運用起承轉合這個大的節奏規律,把自己的感情同“氣勢”和“神韻”結合起來,通過音樂的節奏、音高、強弱及其在舞臺上表演的神態去引起人們廣泛想象,而這一切竟想是在一系列巧妙不間斷的瞬間中自然完成的,充分體現了她那高超的二胡藝術造詣。隨著時間的推移,閔惠芬也漸漸地成了“二胡”的代名詞。
1975年,閔惠芬接到一個特殊任務:為毛澤東主席錄制一批京劇唱腔。用二胡來演奏京劇唱腔,既要展開京劇演唱的韻味,又要保持二胡自身的特點,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掌握京劇聲腔的特性,閔惠芬奔波于京、滬兩地,到處求教京劇名家,不但自己學唱,還仔細揣摩不同流派的區別,從中吸取營養為我所用。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她是一個京劇演員呢。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用二胡錄制的《逍遙津》、《斬黃袍》、《臥龍吊孝》、《連營寨》、《哭靈牌》等名曲一大批京劇唱腔深得毛主席喜愛,為傳統的祖國藝術園地增添了一朵瑰麗的小花。二胡演奏京劇唱腔的成功大大拓展了閔惠芬的藝術視野,并由此對試用戲曲唱腔來拓寬二胡演奏的空間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些年來,她除首演了《江河水》、《長城隨想》、《新婚別》、《夜深沉》等大量二胡樂曲外,一直沒有放棄對“器樂演奏聲腔化”的探索。
正當閔惠芬在藝術道路上不斷攀登時,一場災禍正在悄悄地朝她襲來。1981年她不幸被診斷患上了癌癥,但對二胡藝術的熱愛使她并沒有被病魔嚇倒,她依然是那么樂觀地面對人生。在她患病期間,江澤民、曾慶紅等領導人經常去看望她,勸她好好養病。但閔惠芬心頭最重的依然是她心愛的藝術。1985年她在重慶治病期間,嘉陵江畔那雄厚的川江號子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說:“我耳邊每天都縈繞著豪邁的川江號子,后來我就產生了一個愿望,把充滿豪情的川江號子用二胡演奏出來。”不久,她與成都作曲家楊寶智便合作完成了二胡協奏曲《川江》。
正是憑著對藝術的熱愛和頑強的毅力,閔惠芬在經過6次手術,15個療程的化療后終于恢復了健康。而經過這場人生磨難的她對生活更加珍惜,并像年輕人一樣投入新的戰斗。大病初愈的第一年,她就給時任上海市長的江澤民寫了一封信,希望能為家鄉父老演出。江澤民對此很是重視,一天當閔惠芬在交響樂團排練二胡協奏曲時,江澤民突然出現在她眼前,令她激動不已。江澤民親切地握著她的手說:“你身體這么結實,完全康復了,這說明人類是能戰勝病魔的。”說完,又順手拿起她手中的二胡,輕輕地拉起了劉天華的《病中吟》,閔惠芬感到驚訝:“江市長,你怎么拉得這么好啊?”江澤民笑笑說:“解放前,我搞學生運動時,經常排練一些話劇,就拉二胡伴奏,一晃三十多年了。”
如今年屆花甲的閔惠芬除了創作演出外,還將許多精力放在了民樂的普及和新人的培養上。近年來,幾乎每年她都要舉行二十多場民樂普及音樂會。她說:“我總覺得自己是在經歷藝術生命的第二個春天,我要盡力多做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