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6周年
汶川地震6周年
汶川地震6周年“4月26日,我找學生楊德良談心,我期待著這個孩子的成長,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個孩子振奮起來……”這是北川中學支教老師王力華近期的一篇日志。離京近9個月,王力華記錄北川支教點點滴滴的隨筆感想已達20萬字。
51歲的王力華是北京西城實驗學校的一名語文老師。去年8月,教學經驗豐富的她和其他8位教師作為北京西城區第五批支教教師踏進了這座羌山校園。“我們有著共同的心愿,就是為北川孩子做點實事。”
2010年8月投入使用的北川中學位于新縣城北側,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是震后由全球73個國家和地區近80萬華僑華人捐建的“愛心工程”。自2009年7月以來,北京西城區教委和香港怡海集團先后與北川中學簽訂兩輪共六年支教協議。
“初衷是希望能解決當地師資不足問題,同時帶去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讓北川學子可以長期持續享受到優質教育。”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的常務副會長、香港怡海置業集團董事長王琳達曾表示。
王力華擔任初一兩個班的語文教學,每周20節課外加早晚自習,同時參與教學管理和青年教師培訓。每到周末假期,她還會跟隨學生家訪,對96名學生的情況了若指掌。
“與北京相比要累很多。但看到孩子們的成長,一切都值得。”王力華說,在支教老師看來,累不僅是忙碌的工作狀態,更多的是溝通融入和換位思考。
支教老師郭成君回憶說,面對北京的老師,很多孩子總是顯得沉默。“家訪接觸后才知道,這些孩子大部分來自農村,家庭條件比較艱苦。同時,早期教育的滯后造成了自信心的缺乏。”
在北川中學“因材施教、彰顯特色”校風的影響下,梳理出差異點的支教老師們不斷修正著自己的教學方法,向學校提出新的建議。結合課改,北川中學的藝體、特長教育培訓凸顯出學生的特點和個性。
“學生健康成長才是辦學效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北川中學校長劉亞春說,學校開展了“學思課堂”課改實驗,降低教學起點,保護學生興趣和自信心。同時,通過特聘首席教師、與綿陽中學合作辦學帶動師資建設。
沒有了拔苗助長的壓力,學生們的活力反而更足,潛力更大。2011年學生科技創新特色項目獲全國一等獎、2012年學生合唱團參加國際合唱節比賽獲銅獎、2013年高考高校錄取率達到92.2%。
北川中學辦公室主任王靖睿告訴中新社記者,目前在校學生較震前翻了兩倍多,甚至有德陽、遂寧、茂縣的學生慕名就讀。
“北川中學的教育模式引領著北川教育發展。”據北川縣教育體育局局長鄧勇透露,今年8月,云技術信息化平臺將覆蓋北川所有學校,“山區的孩子將享受到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享受到更多的公平教育機會。”
在支教的日子里,師生情誼與日俱增。天冷了,孩子們會給老師送上注意添衣保暖的提醒紙條;看到老師講課太多嗓子啞了,孩子們悄悄地在辦公室留下一小罐蜂蜜……如同2014級2班學生王婷婷在給支教老師贈言中所寫:有一種愛循序漸進,然后我們學著銘記。
支教老師祝發智在北川種下了一棵桂花樹,取名為“意香千里”。“愿它和北川中學以及我們的學生一起快樂成長,春天里吐一片綠,秋天里獻一縷香”。